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人民调解制度概述 | 第10-16页 |
第一节 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沿革 | 第10-13页 |
一、人民调解制度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二、我国人民调解的主要形式 | 第11-12页 |
三、人民调解的工作原则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特点 | 第13-16页 |
一、人民调解制度的法律特征 | 第13页 |
二、人民调解与传统民间调解制度的比较 | 第13-14页 |
三、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的区别 | 第14-15页 |
四、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的区别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民调解制度功能弱化的原因及复兴之理由 | 第16-27页 |
第一节 当前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以盐城市盐都区为例 | 第16-18页 |
一、盐城市盐都区人民调解工作现状 | 第16-17页 |
二、对盐城市盐都区人民调解现状的分析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民调解组织功能弱化的原因分析 | 第18-21页 |
一、经济转型时期人际关系的变化是人民调解制度衰弱的根本原因 | 第18-21页 |
二、诉讼理念对人民调解的冲击是人民调解制度难以发挥作用的重要外在原因 | 第21页 |
三、人民调解自身的局限性是制约人民调解在纠纷解决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的内部因素 | 第21页 |
第三节 复兴人民调解制度的理由 | 第21-27页 |
一、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解纷机制构建的必然趋势 | 第21-22页 |
二、调解作为一种传统不能人为地割裂 | 第22-23页 |
三、民间法的存在是人民调解存在的重要原因 | 第23-24页 |
四、诉讼爆炸与诉讼成本使得人民调解功能的发挥成为时代的需要 | 第24-27页 |
第三章 域外ADR 实践的启示 | 第27-33页 |
第一节 ADR 制度概述 | 第27-30页 |
一、美国司法ADR 的特点 | 第27-28页 |
二、英国ADR 制度的特点 | 第28-29页 |
三、日本ADR制度的特点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域外ADR 对构建我国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启示 | 第30-33页 |
一、ADR 没有固定的模式,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寻找出适合本国国情的ADR模式 | 第30页 |
二、在程序上注重加强司法与民间调解的通联互动 | 第30-32页 |
三、注重经济杠杆调解的重要性 | 第32页 |
四、进行单独性立法,构建司法ADR 的法律基础 | 第32页 |
五、注重调解人员的素质建设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 | 第33-43页 |
第一节 人民调解的追求目标 | 第33-37页 |
一、衡平司法应当是人民调解制度最重要的价值追求 | 第33-34页 |
二、要明确人民调解以“私权自治”为核心的改革导向 | 第34-35页 |
三、在价值理念上突出强调效率的重要性 | 第35页 |
四、要明确人民调解自由、效益的价值取向 | 第35-36页 |
五、强化调解中的合意与自治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加强人民调解与诉讼的协调与整合 | 第37-40页 |
一、调解与诉讼在解纷体制中的角色定位 | 第37-38页 |
二、关于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存废问题 | 第38页 |
三、加强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在实体上的衔接,加大人民调解组织对婚姻家庭类纠纷及小额借贷纠纷的调解力度 | 第38-39页 |
四、加强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在程序上的衔接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加强人民调解制度的自身建设 | 第40-43页 |
一、加快人民调解的立法进程 | 第40页 |
二、提高人民调解协议法律效力 | 第40-41页 |
三、尝试建立有偿调解制度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