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9-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0页 |
·三种无源光入网 | 第11-14页 |
·GPON 总体介绍 | 第14-19页 |
·GPON 结构简述 | 第14-15页 |
·GPON TC 层协议栈 | 第15-16页 |
·GPON 控制管理平面协议栈 | 第16-17页 |
·GPON 用户平面协议栈 | 第17-18页 |
·GPON 动态带宽分配设计 | 第18-19页 |
·本文的主要结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GPON TC 层协议研究 | 第20-31页 |
·GPON TC 层的关键概念 | 第20-24页 |
·四种类型的带宽 | 第20-21页 |
·T-CONT | 第21-22页 |
·GEM 帧 | 第22-24页 |
·GPON TC 层帧格式 | 第24-27页 |
·GTC 帧格式概述 | 第24-25页 |
·GTC 下行帧格式 | 第25-26页 |
·GTC 上行帧格式 | 第26-27页 |
·GPON 上行方向业务复用过程 | 第27-28页 |
·GPON TC 层标准对DBA 过程的规定 | 第28-31页 |
第三章 GPON 上行带宽分配和利用系统的分析 | 第31-39页 |
·OLT和ONU 之间的带宽分配信息交换过程 | 第31-32页 |
·GPON 上行带宽分配和利用系统的本质 | 第32-33页 |
·上行带宽分配和利用算法设计的基本目标 | 第33-34页 |
·算法设计中可借鉴的机制 | 第34-39页 |
·加权平均 | 第34-35页 |
·受限优先级 | 第35-36页 |
·公平队列调度算法 | 第36-38页 |
·最大值限制 | 第38-39页 |
第四章 OLT 端上行带宽分配算法的设计 | 第39-50页 |
·OLT 端上行带宽分配算法的基本设计思路 | 第39-40页 |
·OLT 端上行带宽分配算法的详细伪码描述 | 第40-50页 |
·必要的数据结构定义 | 第40-44页 |
·算法框架的伪码描述 | 第44-45页 |
·Fix 带宽分配阶段的伪码描述 | 第45-46页 |
·Assured 带宽分配阶段的伪码描述 | 第46-47页 |
·Non-assured 带宽分配阶段的伪码描述 | 第47-48页 |
·Best-effort 带宽分配阶段的伪码描述 | 第48-49页 |
·带宽更新处理阶段的伪码描述 | 第49-50页 |
第五章 ONU 端 T-CONT 填充算法的设计 | 第50-59页 |
·ONU 端业务汇聚过程的探讨 | 第50-52页 |
·单个T-CONT 复用单个业务的情况 | 第50-51页 |
·单个T-CONT 复用多个具有相同延时特性要求业务的情况 | 第51页 |
·单个T-CONT 复用多个不同延时特性要求业务的情况 | 第51-52页 |
·ONU端T-CONT 填充算法伪码描述 | 第52-59页 |
·单个T-CONT 复用单个业务的情况 | 第52-54页 |
·单个T-CONT 复用多个具有相同延时特性要求业务的情况 | 第54-57页 |
·单个T-CONT 复用多个不同延时特性要求业务的情况 | 第57-59页 |
第六章 算法仿真 | 第59-80页 |
·仿真建模及参数设定 | 第59-68页 |
·业务源建模 | 第59-61页 |
·网络结构建模 | 第61-64页 |
·ONU 模型与OLT 模型的协同操作顺序 | 第64-65页 |
·参数设定 | 第65-68页 |
·单个T-CONT 复用单个业务情况的仿真结果 | 第68-71页 |
·业务的帧延时特性 | 第68-69页 |
·业务的平均带宽 | 第69-70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0-71页 |
·单个T-CONT 复用多个相同延时特性要求业务情况的仿真结果 | 第71-73页 |
·业务的帧延时特性 | 第71-72页 |
·业务的平均带宽 | 第72-73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3页 |
·单个T-CONT 复用多个不同延时特性要求业务情况的仿真结果 | 第73-75页 |
·业务的帧延时特性 | 第73-74页 |
·业务的平均带宽 | 第74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4-75页 |
·有效信道利用率 | 第75-76页 |
·对仿真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 第76-79页 |
·对type3 T-CONT 延时表现优于type 2 T-CONT 这一现象的解释 | 第76-78页 |
·不同优先级业务流量组合的定性结论 | 第78-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80-82页 |
·本文作出的贡献 | 第80-81页 |
·未来研究方向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