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7页 |
·国内外采煤塌陷地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外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相关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页 |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采煤塌陷地的危害及形成机制 | 第17-20页 |
·采煤塌陷地的主要类型 | 第17页 |
·采煤塌陷地的主要危害 | 第17-18页 |
·采煤塌陷地的形成规律 | 第18页 |
·我国采煤塌陷地现状分析 | 第18-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的内涵及其演变 | 第20-25页 |
·生态修复的定义 | 第20页 |
·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的内涵 | 第20-21页 |
·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理论解析 | 第22页 |
·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的演变过程 | 第22-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四章 循环经济理论对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的导向作用 | 第25-33页 |
·循环经济概念 | 第25-27页 |
·循环经济含义 | 第25-26页 |
·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 第26-27页 |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 第27-28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第27-28页 |
·循环经济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 | 第28页 |
·采煤塌陷地与发展循环经济 | 第28-29页 |
·采煤塌陷地循环方式 | 第28-29页 |
·采煤塌陷地产业结构循环实现方式 | 第29页 |
·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存在问题 | 第29-30页 |
·循环经济理论对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的导向作用 | 第30-32页 |
·循环经济对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的路径导向 | 第30-31页 |
·循环经济对采煤塌陷地产业重构导向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五章 淮北市采煤塌陷地现状分析 | 第33-44页 |
·淮北市发展现状 | 第33-35页 |
·自然概况 | 第33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3-35页 |
·淮北市采煤塌陷地概况 | 第35-43页 |
·矿区土地资源与利用 | 第39-40页 |
·采煤塌陷地类型 | 第40页 |
·采煤塌陷地区域划分 | 第40-42页 |
·采煤塌陷地治理现状分析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六章 基于循环经济的淮北市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模式 | 第44-67页 |
·淮北市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有利条件分析 | 第44-45页 |
·淮北市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原则 | 第45-46页 |
·战略目标 | 第45页 |
·规划原则 | 第45-46页 |
·淮北市采煤塌陷地发展生态农业模式 | 第46-52页 |
·采煤塌陷地生态农业建设理论与方法 | 第46页 |
·以水产养殖为主,种、养、加结合的区域生态农业模式 | 第46-48页 |
·建立采煤塌陷区生态农业综合养殖场模式 | 第48-49页 |
·粉煤灰充填塌陷地发展生态林业为主的模式 | 第49-51页 |
·以增加耕地为主,适当兼顾伴生项目的生态模式 | 第51页 |
·矸石充填塌陷区用作基建为主的利用模式 | 第51-52页 |
·未稳定塌陷区的动态复垦模式 | 第52页 |
·淮北市采煤塌陷地发展生态工业模式 | 第52-58页 |
·塌陷区农业资源型生态工业 | 第52页 |
·建立采煤塌陷区生态工业园区(Eco-Industrial Park,EIPs) | 第52-58页 |
·淮北市采煤塌陷地发展生态旅游模式 | 第58-64页 |
·发展生态旅游优势分析 | 第58-62页 |
·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 第62-64页 |
·生态修复保障措施 | 第64-66页 |
·制定法规,依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 第64页 |
·加强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重要性的宣传 | 第64-65页 |
·建立和完善塌陷地生态修复市场体系 | 第65页 |
·拓宽塌陷地生态修复资金来源渠道 | 第65页 |
·矿区土地复垦执行保证金制度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7页 |
·建议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