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引言 | 第1-13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 第2章 新闻侵害隐私权行为的特点与表现 | 第13-24页 |
| ·侵权主体具有特定性和复杂性 | 第13-16页 |
| ·侵权者主观上存在过错 | 第16-17页 |
| ·侵权行为具有阶段性和多样性 | 第17-21页 |
| ·侵害后果的不可挽回性 | 第21-23页 |
| ·侵权客体易发生竞合 | 第23-24页 |
| 第3章 新闻侵害隐私权行为的发生机理 | 第24-32页 |
| ·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 | 第24-27页 |
|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 | 第27-32页 |
| 第4章 新闻侵害隐私权的制度与观念因素 | 第32-40页 |
| ·我国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的现状及缺失 | 第32-34页 |
| ·司法实务中对于隐私权保护的努力与不足 | 第34-36页 |
| ·新闻侵害隐私权的观念因素 | 第36-40页 |
| 第5章 新闻侵害隐私权的解决原则 | 第40-45页 |
| ·权利平衡与协调原则 | 第40-42页 |
| ·公共利益优先原则 | 第42-43页 |
| ·维护人格尊严原则 | 第43-45页 |
| 第6章 新闻侵害隐私权行为的责任要件 | 第45-53页 |
| ·行为的违法性 | 第45-46页 |
| ·损害事实的存在 | 第46-50页 |
| ·隐私泄露 | 第47-48页 |
| ·名誉损害 | 第48-49页 |
| ·精神损害 | 第49页 |
| ·财产损失 | 第49-50页 |
| ·损害事实同违法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 第50-51页 |
| ·行为人的主观过错 | 第51-53页 |
| 第7章 新闻侵害隐私权认定和抗辩中的若干问题 | 第53-66页 |
| ·公众人物 | 第53-57页 |
| ·公众兴趣 | 第57-58页 |
| ·隐性采访 | 第58-60页 |
| ·死者是否具有隐私权 | 第60-62页 |
| ·“内参”能否构成侵权 | 第62-63页 |
| ·如何认定“权利人同意” | 第63-65页 |
| ·权威消息来源 | 第65-66页 |
| 第8章 结论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
| 声明 | 第70-71页 |
| 个人简历、申请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1页 |
| 个人简历 | 第71页 |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