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23页 |
1 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概述 | 第13-14页 |
2 Zwittermicin A 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Zwittermicin A 的发现及其生物活性 | 第14页 |
·培养时期和培养条件对Zwittermicin A 累积量的影响及Zwittermicin A 的纯化 | 第14-15页 |
·Zwittermicine A 的抑菌机制 | 第15页 |
·Zwittermicin A 抗性基因的克隆和抗性机理的研究 | 第15-16页 |
·Zwittermicin A 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研究 | 第16-17页 |
3 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分离克隆的策略 | 第17-18页 |
4 细菌人工染色体的研究应用 | 第18-21页 |
·BAC克隆载体的形成背景 | 第18-19页 |
·BAC克隆载体的构建及其发展 | 第19-20页 |
·细菌人工染色体的应用 | 第20-21页 |
5 立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 第21-23页 |
·立题依据 | 第21-22页 |
·目的意义 | 第22-23页 |
第一章 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Zwittermicin A 活性的研究 | 第23-37页 |
1 材料方法 | 第23-27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23-24页 |
·培养基 | 第24页 |
·试剂 | 第24-25页 |
·仪器设备 | 第25页 |
·含zmaR基因Bt菌株的筛选 | 第25页 |
·含zmaR基因的Bt菌株的抑菌活性测定 | 第25-26页 |
·Zwittermicin A 的累积与Bt芽孢形成的关系 | 第26页 |
·Zwittermicin A 的生成与分泌的关系 | 第26页 |
·不同pH值对Zwittermicin A 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26-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5页 |
·含zmaR基因Bt菌株的筛选 | 第27页 |
·抑菌活性测定方法的改进 | 第27-28页 |
·含zmaR基因Bt菌株抑菌活性的测定 | 第28-34页 |
·Zwittermicin A 的累积与Bt芽孢形成的关系 | 第34页 |
·Zwittermicin A 的合成与分泌的关系 | 第34页 |
·不同pH值对Zwittermicin A 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3 讨论 | 第35-36页 |
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二章 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G03 Zwittermicin A 抗性基因的研究 | 第37-46页 |
1 材料方法 | 第37-42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37页 |
·培养基及抗生素 | 第37-38页 |
·试剂 | 第38-39页 |
·仪器设备 | 第39页 |
·苏云金芽孢杆菌G03菌株zmaR基因的克隆 | 第39-41页 |
·苏云金芽孢杆菌G03菌株zmaR基因表达及活性检测 | 第41-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Bt菌株G03 zmaR基因的克隆 | 第42页 |
·zmaR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42-44页 |
·ZmaR蛋白SDS-PAGE分析结果 | 第44页 |
·ZmaR蛋白的活性检测 | 第44-45页 |
3 讨论 | 第45页 |
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G03 BAC文库的构建 | 第46-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54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46页 |
·试剂及培养基 | 第46-48页 |
·仪器设备 | 第48-49页 |
·苏云金芽孢杆菌株G03BAC文库的构建 | 第49-53页 |
·BAC文库的筛选 | 第53-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57页 |
·BAC文库的构建 | 第54-56页 |
·BAC文库的筛选 | 第56-57页 |
3 讨论 | 第57-58页 |
·BAC文库构建体系的建立 | 第57-58页 |
·酶切片段的选择 | 第58页 |
·BAC文库的应用前景 | 第58页 |
4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Zwittermicin A 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测序及分析 | 第59-68页 |
1 材料方法 | 第59-61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59页 |
·试剂 | 第59-60页 |
·培养基 | 第60页 |
·仪器设备 | 第60页 |
·含Zwittermicin A 生物合成基因簇阳性克隆的亚克隆库构建 | 第60-61页 |
·含Zwittermicin A 生物合成基因簇的阳性质粒序列测定 | 第61页 |
·序列拼接与分析 | 第6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6页 |
·含Zwittermicin A 生物合成基因簇的阳性BAC质粒序列拼接 | 第61-62页 |
·序列分析 | 第62-66页 |
3 讨论 | 第66-67页 |
4 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OrfC功能的研究 | 第68-80页 |
1 材料方法 | 第68-72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68-69页 |
·试剂 | 第69页 |
·培养基 | 第69页 |
·仪器设备 | 第69页 |
·构建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218的开放阅读框orfC突变株 | 第69-71页 |
·构建苏云金芽孢杆菌株218的orfc突变株的恢复质粒 | 第71-72页 |
·检测突变株及突变株恢复后的抑菌活性 | 第7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2-79页 |
·温度敏感型穿梭载体pRNC的构建 | 第72-75页 |
·Bt菌株218 orfC突变体的获得及抑菌活性测定 | 第75页 |
·突变株M218-12功能恢复 | 第75-79页 |
3 讨论 | 第79页 |
4 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页 |
作者简历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附录 | 第96-106页 |
抗生素Zwitternmicin A的研究进展 | 第98-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