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页 |
| 第一节 提高采收率微生物 | 第8-12页 |
| 第二节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第三节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第四节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矿场应用现状 | 第17-24页 |
| 第五节 微生物的化学趋向性 | 第24-27页 |
| 第六节 本文所做的工作及创新点 | 第27-31页 |
| 第二章 微生物局部富集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 | 第31-59页 |
| 第一节 引言 | 第31-32页 |
| 第二节 实验准备 | 第32-38页 |
| 第三节 可视化模型(载玻片)中的微生物化学趋向性运动 | 第38-41页 |
| 第四节 可视化模型中的菌体局部富集 | 第41-45页 |
| 一、载玻片微观实验 | 第41-43页 |
| 二、玻璃盒宏观实验 | 第43-45页 |
| 第五节 可视化模型实验中的代谢产物局部富集 | 第45-51页 |
| 一、实验准备 | 第45页 |
| 二、pH值分布测定 | 第45-49页 |
| 三、生物表面活性剂浓度分布测定 | 第49-51页 |
| 第六节 多孔介质实验中的代谢产物局部富集 | 第51-53页 |
| 一、微观网格透明模型实验 | 第51-52页 |
| 二、填砂玻璃模型驱油实验 | 第52-53页 |
| 第七节 微观仿真透明模型驱油机理 | 第53-57页 |
| 一、微观仿真透明模型实验原理与特征 | 第53-54页 |
| 二、实验步骤 | 第54页 |
|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4页 |
| 四、微生物驱油微观机理 | 第54-57页 |
| 第八节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三章 微生物以原油为碳源的化学趋向性 | 第59-79页 |
| 第一节 前言 | 第59页 |
| 第二节 实验用菌种简介 | 第59-60页 |
| 第三节 原油碳源微生物化学趋向性运动 | 第60-77页 |
| 一、实验材料 | 第60-62页 |
| 二、单个菌体的化学趋向性系数 | 第62-66页 |
| 三、不同内径毛细管中的微生物化学趋向性运动 | 第66-72页 |
| 四、微观仿真透明模型中的微生物化学趋向性运动 | 第72-77页 |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 第四章 微生物在多孔介质中的微观渗流 | 第79-98页 |
| 一、逾渗理论的引入 | 第79-84页 |
| 二、马尔可夫过程 | 第84-85页 |
| 三、微生物在理想网格模型中的微观渗流 | 第85-89页 |
| 四、微观仿真透明模型中的微生物化学趋向性实验 | 第89-91页 |
| 五、微生物在多孔介质中的微观渗流数值计算软件的研制 | 第91-93页 |
| 六、多孔介质中菌浓分布概率计算 | 第93-97页 |
| 七、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 第五章 总结论 | 第98-100页 |
| 彩图附录 | 第100-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11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11-112页 |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