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绪论 | 第1-17页 |
|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3 文章写作思路 | 第15页 |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 第2章 论文相关理论 | 第17-24页 |
| 2.1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理论 | 第17-18页 |
| 2.2 资产专用性理论 | 第18-20页 |
| 2.3 金融深化理论 | 第20-21页 |
| 2.4 风险分散理论 | 第21-22页 |
| 2.5 金融监管基本理论 | 第22-23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过渡的趋势分析 | 第24-42页 |
| 3.1 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比较 | 第24-28页 |
| 3.1.1 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概念界定 | 第24页 |
| 3.1.2 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理论比较 | 第24-28页 |
| 3.2 我国目前分业经营模式的评价 | 第28-31页 |
| 3.2.1 我国目前分业经营模式的历史背景 | 第28-29页 |
| 3.2.2 分业经营体制的成就 | 第29页 |
| 3.2.3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 3.3 我国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过渡的必然性 | 第31-34页 |
| 3.4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优势 | 第34-41页 |
| 3.4.1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4-37页 |
| 3.4.2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评价的层次分析模型 | 第37-39页 |
| 3.4.3 我国商业银行两种经营模式的实证比较 | 第39-41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的选择 | 第42-57页 |
| 4.1 西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基本模式 | 第42-53页 |
| 4.1.1 金融控股公司与全能银行的概念界定 | 第42-43页 |
| 4.1.2 多级法人模式下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 第43-48页 |
| 4.1.3 统一法人模式下的全能银行模式 | 第48-53页 |
| 4.2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的现实选择 | 第53-56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5章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风险与监管 | 第57-69页 |
| 5.1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风险控制 | 第57-61页 |
| 5.1.1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风险分析 | 第57-59页 |
| 5.1.2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风险控制策略 | 第59-61页 |
| 5.2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监管 | 第61-68页 |
| 5.2.1 商业银行监管的主要模式 | 第61-62页 |
| 5.2.2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下监管模式的选择 | 第62-67页 |
| 5.2.3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监管的对策建议 | 第67-68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6章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战略设计和改革措施 | 第69-82页 |
| 6.1 我国商业银行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战略设计 | 第69-73页 |
| 6.1.1 渐进式混业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 | 第69-70页 |
| 6.1.2 向混业过渡的基本战略进程 | 第70-73页 |
| 6.2 我国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转变中的制度约束 | 第73-77页 |
| 6.3 我国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转变中的改革措施 | 第77-81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结论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7-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附录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