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2页 |
1.1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1.1 植物防卫反应类型 | 第13-14页 |
1.1.1.1 预存抗性 | 第13页 |
1.1.1.2 系统抗性 | 第13页 |
1.1.1.3 非寄主抗性 | 第13-14页 |
1.1.1.4 寄主抗性(R基因介导的抗性) | 第14页 |
1.1.2 植物抗病的分子机制 | 第14-18页 |
1.1.2.1 无毒基因和抗病基因的互作 | 第14-15页 |
1.1.2.2 抗病基因(R gene) | 第15页 |
1.1.2.3 植物防卫反应信号网络 | 第15-18页 |
1.1.2.3.1 局部防卫反应信号网络 | 第15-17页 |
1.1.2.3.2 系统防卫反应的防卫信号网络 | 第17-18页 |
1.1.3 植物成株抗性研究 | 第18-20页 |
1.1.3.1 成株抗性的发现与利用 | 第18-19页 |
1.1.3.2 成株抗性机理 | 第19-20页 |
1.1.4 水稻白叶枯病成株抗性研究 | 第20-2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水稻白叶枯病成株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 | 第22-36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2-23页 |
2.1.1 供试白叶枯病菌株及水稻品种 | 第22页 |
2.1.2 菌株培养 | 第22页 |
2.1.3 供试水稻品种种植、接种鉴定及取样 | 第22-23页 |
2.1.4 抗性鉴定 | 第23页 |
2.1.5 RNA提取 | 第23页 |
2.1.6 DDRT-PCR和cDNA-AFLP分离成株抗性相关基因 | 第23页 |
2.1.7 差异表达片段的验证 | 第23页 |
2.2 结果分析 | 第23-32页 |
2.2.1 苗期、成株期植株抗病表现 | 第23-24页 |
2.2.2 DDRT-PCR分离成株抗性相关基因 | 第24-25页 |
2.2.2.1 DDRT-PCR原理 | 第24页 |
2.2.2.2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第24-25页 |
2.2.2.3 差异片段的回收克隆及测序 | 第25页 |
2.2.2.4 Northern Blot验证 | 第25页 |
2.2.3 cDNA-AFLP分离成株抗性相关基因 | 第25-32页 |
2.2.3.1 cDNA-AFLP原理 | 第25-26页 |
2.2.3.2 双链cDNA合成 | 第26-27页 |
2.2.3.3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第27-28页 |
2.2.3.4 差异表达基因片段的回收、克隆和测序 | 第28-30页 |
2.2.3.5 Northern Blot或 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 第30-31页 |
2.2.3.6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31-32页 |
2.3 讨论 | 第32-36页 |
2.3.1 DDRY-PCR和cDNA-AFLP技术的灵敏性 | 第32-33页 |
2.3.2 DDRT-PCR和cDNA-AFLP技术的假阳性 | 第33页 |
2.3.3 光反应与水稻白叶枯病成株抗性 | 第33-34页 |
2.3.4 外因遗传调节与水稻白叶枯病成株抗性 | 第34-35页 |
2.3.5 防卫基因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水稻白叶枯病成株抗性的甲基化研究 | 第36-4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7页 |
3.1.1 供试白叶枯病菌株及水稻品种 | 第37页 |
3.1.2 取样及 DNA提取 | 第37页 |
3.1.2 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 | 第3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3.2.1 MSAP检测到的甲基化模式 | 第37-38页 |
3.2.2 早生爱国3号苗期、成株期及不同处理间的甲基化差异 | 第38-40页 |
3.3 讨论 | 第40-42页 |
第四章 逆转座子 Tos17激活与水稻白叶枯病成株抗性 | 第42-4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4.1.1 供试白叶枯病菌株及水稻品种 | 第43页 |
4.1.2 取样及 DNA提取 | 第43页 |
4.1.3 Sequence-Specific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SSAP) | 第43-4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4.2.1 基于 Tos17-LTR的 SSAP | 第44-45页 |
4.2.2 早生爱国3号苗期、成株期及不同处理间的 SSAP多态性 | 第45-46页 |
4.3 讨论 | 第46-48页 |
4.3.1 SSAP检测基因组激活的 LTR逆转座子的效率 | 第46页 |
4.3.2 LTR逆转座子与水稻白叶枯病成株抗性 | 第46-48页 |
第五章 防卫基因在水稻白叶枯病成株抗性中的表达 | 第48-5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5.1.1 供试白叶枯病菌株及水稻品种 | 第48页 |
5.1.2 RNA提取和 RT-PCR | 第48页 |
5.1.3 PAL和 LOX酶活性分析 | 第48-49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5.2.1 抗性鉴定 | 第49页 |
5.2.2 RT-PCR分析 PAL,LOX,PBZ1,Cht-1和 PR-1a的表达 | 第49-50页 |
5.2.3 PAL和 LOX酶活性分析 | 第50-51页 |
5.3 讨论 | 第51-53页 |
第六章 H_2O_2含量及有关抗性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 第53-60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6.1.1 供试白叶枯病菌株及水稻品种 | 第53页 |
6.1.2 H_2O_2含量测定 | 第53-54页 |
6.1.3 POD、PPO、CAT和 SOD制备与活性测定 | 第54-55页 |
6.1.4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55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55-59页 |
6.2.1 苗期、成株期叶片 H_2O_2含量变化 | 第55页 |
6.2.2 苗期、成株期叶片 POD活性变化 | 第55-57页 |
6.2.3 苗期、成株期叶片 PPO活性变化 | 第57页 |
6.2.4 苗期、成株期叶片 SOD活性变化 | 第57-58页 |
6.2.5 苗期、成株期叶片 CAT活性变化 | 第58-59页 |
6.3 讨论 | 第59-60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 | 第77-87页 |
Appendict Ⅰ Protocol for DDRT-PCR | 第77-79页 |
Appendict Ⅱ Protocol for cDNA-AFLP | 第79-82页 |
Appendict Ⅱ Northern Blot protocol(DIG Probe) | 第82-86页 |
Appendict Ⅳ DNA Extraction Protocol | 第86页 |
Appendict Ⅴ 感受态细胞制备及热击法质粒转化 | 第86-87页 |
Appendict Ⅵ 测序质粒的提取方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