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拱桥边跨钢拱肋与刚性系杆连接部位受力特性分析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拱桥发展概述 | 第8-9页 |
·梁拱组合体系桥的基本结构形式 | 第9-11页 |
·梁拱组合体系桥的基本力学特征与特点 | 第11-12页 |
·刚架系杆拱桥的应用与发展 | 第12-16页 |
·课题来源 | 第16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有限元分析 | 第18-44页 |
·概述 | 第18-19页 |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简介 | 第19-20页 |
·新光大桥有限元模型所采用单元简介 | 第20-22页 |
·工程概况 | 第22-23页 |
·关键部位局部模型分析 | 第23-34页 |
·模型概况 | 第23-25页 |
·荷载工况 | 第25-26页 |
·计算假定及荷载处理 | 第26页 |
·边界条件 | 第26页 |
·力的平衡验算 | 第26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26-31页 |
·局部模型的应力应变分析 | 第31-32页 |
·钢结构应力应变 | 第32-33页 |
·混凝土结构 | 第33-34页 |
·整体模型的应力影响线研究 | 第34-36页 |
·平面有限元模型 | 第34-35页 |
·应力影响线 | 第35-36页 |
·关键部位局部模型精细化分析 | 第36-39页 |
·几种局部修改方案的对比 | 第39-43页 |
·方案一 | 第39-40页 |
·方案二 | 第40页 |
·方案三 | 第40-41页 |
·方案四 | 第41页 |
·方案五 | 第41-42页 |
·方案六 | 第42页 |
·分析结论 | 第42-43页 |
·有限元计算结论 | 第43-44页 |
第3章 模型试验 | 第44-65页 |
·前言 | 第44页 |
·结构模型试验的应用与发展 | 第44-46页 |
·试验的目的和内容 | 第46-47页 |
·项目研究总体目标 | 第4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6-47页 |
·模型相似的普遍原理 | 第47-50页 |
·模型试验的完全相似准则 | 第47-49页 |
·相似分析 | 第49-50页 |
·模型设计 | 第50-61页 |
·模型缩尺比的确定 | 第50-51页 |
·局部板厚的调整及调整原则 | 第51页 |
·加载区域边界条件的处理 | 第51页 |
·钢筋、系杆及预应力束 | 第51页 |
·试验台座的设计 | 第51-53页 |
·加载方式 | 第53-55页 |
·测试工况与加载 | 第55页 |
·模型的加工 | 第55-56页 |
·测点的布置 | 第56-6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0-61页 |
·试验过程描述 | 第61-65页 |
·试验步骤 | 第61-62页 |
·试验测试要求 | 第62-65页 |
第4章 试验结果与有限元结果对比分析 | 第65-78页 |
·加载力的验算 | 第65-68页 |
·试验方法 | 第65页 |
·基本原理 | 第65-68页 |
·支座反力验算 | 第68-72页 |
·支座处传感器校准 | 第68-70页 |
·试验各工况支座反力 | 第70-71页 |
·试验结果对比 | 第71-72页 |
·结构变形监测 | 第72-73页 |
·钢结构表面应力试验数据与理论值对比 | 第73-76页 |
·系梁混凝土应力试验数据与理论值对比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