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城市化气候效应的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 ·对气温的影响 | 第9-10页 |
| ·对降水的影响 | 第10-11页 |
| ·气溶胶气候效应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模式及资料方法介绍 | 第14-22页 |
| ·CAM5.1模式的概况 | 第14页 |
| ·CAM5.1模式的FV动力框架 | 第14-20页 |
| ·FV动力框架的简介 | 第14页 |
| ·FV动力框架的控制方程 | 第14-16页 |
| ·球面传输过程的水平离散化 | 第16-19页 |
| ·进一步的讨论 | 第19-20页 |
| ·资料及方法介绍 | 第20-22页 |
| ·资料说明 | 第20页 |
| ·方法介绍 | 第20-22页 |
| (1) 合成分析与T检验 | 第20页 |
| (2) 线性回归及变化趋势及显著性检验 | 第20-21页 |
| (3) 区域平均以及变率的计算方法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模式模拟能力的检验及东亚地区近50年的冬、夏季气候变化 | 第22-29页 |
| ·控制试验的设计 | 第22页 |
| ·模式模拟能力的检验 | 第22-26页 |
| ·控制试验结果分析——夏季 | 第22-24页 |
| ·控制试验结果分析——冬季 | 第24-26页 |
| ·东亚地区近50年的气候变化 | 第26-28页 |
| ·夏季 | 第27页 |
| ·冬季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四章 中国东部大规模城市化对东亚地区气候的影响——下垫面城市比重变化 | 第29-35页 |
| ·敏感性试验设计 | 第29页 |
| ·城市下垫面变化对东亚夏季环流及降水分布的影响 | 第29-32页 |
| ·地表净辐射及感热通量 | 第30页 |
| ·温度 | 第30页 |
| ·潜热加热率及经向垂直环流 | 第30-31页 |
| ·海平面气压场 | 第31页 |
| ·低层风场 | 第31页 |
| ·垂直速度 | 第31-32页 |
| ·降水场 | 第32页 |
| ·城市下垫面变化对东亚冬季环流及降水分布的影响 | 第32-34页 |
| ·温度 | 第32-33页 |
| ·海平面气压场 | 第33页 |
| ·低层风场 | 第33页 |
| ·垂直速度 | 第33-34页 |
| ·降水场 | 第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五章 中国东部大规模城市化对东亚地区气候的影响——黑碳气溶胶含量的变化 | 第35-40页 |
| ·敏感性试验方案设计 | 第35页 |
| ·黑碳气溶胶含量变化对东亚夏季环流及降水分布的影响 | 第35-37页 |
| ·温度 | 第35-36页 |
| ·海平面气压场 | 第36页 |
| ·低层风场 | 第36页 |
| ·垂直速度 | 第36-37页 |
| ·降水场 | 第37页 |
| ·黑碳气溶胶含量变化对东亚冬季环流及降水分布的影响 | 第37-39页 |
| ·净辐射及感热通量 | 第37页 |
| ·温度 | 第37-38页 |
| ·海平面气压场 | 第38页 |
| ·低层风场 | 第38页 |
| ·垂直速度 | 第38页 |
| ·降水场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 第40-42页 |
| ·主要结论 | 第40-41页 |
| ·讨论 | 第41-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作者简介 | 第45-46页 |
| 论文附图 | 第46-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