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多氯联苯和多溴联苯醚的研究现状 | 第9-29页 |
·PCBs和PBDE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0-12页 |
·PCBs和PBDEs的化学结构 | 第10-11页 |
·PCBs和PBDEs的同族体性质 | 第11-12页 |
·PCBs和PBDEs的产量分布 | 第12页 |
·国内外环境介质中PCBs和PBDE的研究现状 | 第12-27页 |
·大气环境中PCBs和PBDEs | 第13-17页 |
·世界部分地区大气环境中PCBs和PBDEs | 第13-15页 |
·我国大气环境中PCBs和PBDEs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水环境中PCBs和PBDEs的残留 | 第17-19页 |
·国外关于水体中PCBs和PBDEs的研究 | 第18页 |
·国内关于水体中PCBs和PBDEs的研究 | 第18-19页 |
·表层沉积物中PCBs和PBDEs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国外部分地区沉积物中PCBs和PBDEs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国内关于沉积物中PCBs和PBDEs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土壤环境中的PCBs和PBDEs残留 | 第22-24页 |
·生物介质中的PCBs和PBDEs | 第24-25页 |
·PCBs和PBDEs的历史变化趋势 | 第25-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28-29页 |
·研究意义 | 第28页 |
·研究目标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类二噁英多氯联苯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29-35页 |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29-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结果讨论 | 第31-34页 |
·NCI和EI对PCBs的灵敏度比较 | 第31-32页 |
·定性定量分析 | 第32-33页 |
·标准曲线与检出限 | 第33页 |
·回收率与精密度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太湖表层沉积物中DL-PCBs和PBDEs水平及分布 | 第35-48页 |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35-38页 |
·样品采集 | 第35-36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质量控制与保证 | 第37页 |
·测定DL-PCBs和PBDEs仪器分析 | 第37-38页 |
·结果讨论 | 第38-47页 |
·太湖沉积物中DL-PCBs和PBDEs的水平和分布 | 第38-41页 |
·DL-PCBs和PBDE同族体组成比较 | 第41-44页 |
·太湖表层沉积物生态风险评估 | 第44-45页 |
·太湖表层沉积物DL-PCBs和PBDEs水平比较 | 第45-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太湖沉积物中DL-PCBs和PBDEs的垂直分布研究 | 第48-59页 |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48-51页 |
·样品采集 | 第48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48-49页 |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质量控制与保证 | 第50页 |
·DL-PCBs和PBDEs仪器分析 | 第50-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7页 |
·太湖柱状DL-PCBs和PBDEs水平及垂直分布趋势 | 第51-54页 |
·DL-PCBs和PBDEs同族体组成 | 第54-56页 |
·PCBs毒性评价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太湖地区DL-PCBs和PBDEs大气—水—沉积物间迁移规律的初步研究 | 第59-68页 |
·太湖大气和水中DL-PCBs和PBDEs水平的研究 | 第59-62页 |
·采样信息 | 第59-60页 |
·大气中DL-PCBs和PBDEs实验部分 | 第60-61页 |
·太湖大气中DL-PCBs的结果 | 第61-62页 |
·太湖大气中PBDEs的结果 | 第62页 |
·太湖水中DL-PCBs和PBDEs的结果 | 第62页 |
·模型介绍 | 第62-64页 |
·气—水交换模型 | 第62-64页 |
·水—沉积物交换模型 | 第64页 |
·模型参数确定 | 第64-66页 |
·DL-PCBs和PBDEs物理化学参数 | 第64-65页 |
·模型其他参数 | 第65-66页 |
·气—水—沉积物交换模型计算结果及讨论 | 第66-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1页 |
附录 | 第81-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待)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