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结构健康监测技术概述 | 第12-14页 |
·结构损伤检测技术的分类 | 第14-21页 |
·基于模态参数识别的结构损伤检测 | 第14-17页 |
·基于响应信号处理的损伤检测方法 | 第17-20页 |
·基于信号时域信息的损伤检测方法 | 第17-18页 |
·基于信号非时域信息的损伤检测方法 | 第18-20页 |
·非对比型的结构损伤检测方法 | 第20-21页 |
·结构损伤检测中的信息传感与处理技术 | 第21-22页 |
·结构损伤技术的发展方向 | 第22-23页 |
·本文选题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0页 |
第二章 基于振动响应的结构损伤检测基本理论 | 第30-44页 |
·基于振动响应的结构损伤检测原理 | 第30-33页 |
·基本原理 | 第30-32页 |
·损伤特征参数提取中的信息构造原理 | 第32-33页 |
·损伤特征参数的选取原则 | 第33-35页 |
·结构的损伤特征参数敏感度 | 第35-38页 |
·函数敏感度的定义 | 第35-36页 |
·模态参数的损伤敏感度 | 第36页 |
·传递函数的损伤敏感度 | 第36-37页 |
·敏感度的若干规律 | 第37-38页 |
·结构损伤的模拟方法 | 第38页 |
·损伤检测中的常用数据处理方法 | 第38-40页 |
·微分处理 | 第38-39页 |
·损伤识别结果的数据处理 | 第39-40页 |
·结构健康监测中的信息融合与综合损伤分析 | 第40页 |
·实验和仿真研究中的随机激励信号生成方法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利用随机振动响应的结构突发性损伤检测 | 第44-74页 |
·Hilbert-Huang变换及其间歇性控制算法的改进 | 第44-52页 |
·基本理论 | 第44-46页 |
·EMD分解的边界效应处理 | 第46-48页 |
·EMD分解的间歇性控制及其算法的改进 | 第48-52页 |
·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数字信号处理软件—EMD-DSP | 第52-58页 |
·利用Hilbert-Huang变换方法检测结构突发性损伤 | 第58-68页 |
·基本原理 | 第58-60页 |
·实验结构模型 | 第60-62页 |
·实验研究 | 第62-68页 |
·高通滤波和信号微分处理方法 | 第68-71页 |
·高通滤波法 | 第68-69页 |
·信号微分法 | 第69-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第四章 基于互相关函数幅值向量的结构损伤检测基本原理 | 第74-96页 |
·互相关函数幅值向量的基本原理 | 第74-77页 |
·互相关函数幅值向量 | 第74-76页 |
·互相关函数幅值向量变化的识别判据 | 第76页 |
·互相关函数幅值向量的归一化 | 第76-77页 |
·互相关函数幅值向量的基本性质 | 第77-82页 |
·算例说明 | 第77-78页 |
·结构损伤程度和测量噪声对互相关函数幅值向量的影响 | 第78-80页 |
·激励频谱变化对互相关函数幅值向量的影响 | 第80-81页 |
·测量时间变化对互相关函数幅值向量的影响 | 第81页 |
·关于建立互相关函数幅值向量若干问题的讨论 | 第81-82页 |
·基于互相关函数幅值向量的简支梁损伤位置的识别 | 第82-85页 |
·基于互相关函数幅值向量的简支梁损伤检测实验研究 | 第85-89页 |
·实验模型及实验装置 | 第85-86页 |
·互相关函数幅值向量随损伤程度的变化 | 第86-87页 |
·损伤位置的确定 | 第87-89页 |
·互相关函数幅值向量测试的注意事项 | 第89页 |
·基于互相关函数幅值向量的几种结构损伤检测方法 | 第89-94页 |
·悬臂梁的损伤检测 | 第89-91页 |
·四边固支板的损伤位置确定 | 第91-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6页 |
第五章 基于互相关函数幅值向量的结构损伤检测方法应用 | 第96-118页 |
·标准模型的损伤检测 | 第96-105页 |
·损伤检测标准模型 | 第96-99页 |
·标准结构的互相关函数幅值向量的建立 | 第99-100页 |
·损伤模拟和检测 | 第100-104页 |
·互相关函数幅值向量信息的综合应用 | 第104-105页 |
·楼房剪切模型的损伤检测实验 | 第105-107页 |
·航空结构壁板紧固件松脱损伤的检测 | 第107-113页 |
·壁板结构模型 | 第107-108页 |
·损伤位置的检测方法研究 | 第108-109页 |
·损伤检测实验及分析 | 第109-112页 |
·采用稀疏传感器布局进行损伤检测的分析 | 第112-113页 |
·液压管道卡箍支撑损伤的检测 | 第113-116页 |
·液压管道的有限元建模 | 第114页 |
·液压管道模型 | 第114-115页 |
·互相关函数幅值向量的建立和损伤检测 | 第115-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18页 |
第六章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和示范系统研制 | 第118-130页 |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构成 | 第118-119页 |
·数据库基本原理 | 第119-120页 |
·关系数据库 | 第119-120页 |
·关系数据库设计 | 第120页 |
·SQL语言 | 第120页 |
·基于互相关函数幅值向量的结构健康监测数据库设计 | 第120-122页 |
·基于互相关函数幅值向量的结构健康监测示范系统 | 第122-127页 |
·多层分布式结构健康监测数据库系统 | 第127-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0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130-134页 |
·全文工作总结 | 第130-132页 |
·研究展望 | 第132-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 第135-13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工作 | 第13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奖励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