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 第1-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7页 |
第一节 中小企业的概念和划分标准 | 第11-13页 |
第二节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第三节 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评析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政府定位存在的若干问题 | 第17-23页 |
第一节 信用担保机构的性质、职能与政府定位问题 | 第17-18页 |
第二节 信用担保相关法律规范的建立与政府定位问题 | 第18-19页 |
一、我国缺乏可操作性的专门规范信用担保的法律规范 | 第18-19页 |
二、我国在通过立法来加强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上比较落后 | 第19页 |
第三节 政府与信用担保机构的关系问题 | 第19-21页 |
一、政府作为出资者,存在干预信用担保机构业务的现象 | 第20页 |
二、政府在协调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的关系上力度不够 | 第20-21页 |
三、政府注入的信用担保资金规模小,未能重复发挥效用 | 第21页 |
第四节 信用担保机构资金补偿机制、风险防范与政府定位问题 | 第21-23页 |
一、信用担保资金缺乏补偿机制 | 第21-22页 |
二、贷款担保机构的风险防范方式局限了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作用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国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及政府定位考察和比较 | 第23-33页 |
第一节 国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考察 | 第23-24页 |
第二节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政府定位的国际比较 | 第24-33页 |
一、各国(地区)信用担保体系的通行作法 | 第24-30页 |
二、各国(地区)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同之处 | 第30-33页 |
第四章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政府法律定位方略 | 第33-46页 |
第一节 政府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发挥作用的法律基础 | 第33-34页 |
一、根据经济法学的有关理论知识,政府应当干预经济 | 第33-34页 |
二、政府应当积极转变职能 | 第34页 |
第二节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目前的最佳选择 | 第34-36页 |
第三节 政府应建立分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 第36-37页 |
第四节 政府出资的信用担保机构应明确其性质为事业法人 | 第37-38页 |
第五节 政府应鼓励、促进、指导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第38-46页 |
一、加强担保立法建设,为中小企业融资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 第38-39页 |
二、政府应加强监督管理,但要避免和防止行政干预 | 第39页 |
三、必须明确政府担保基金的扶持重点,把握“救急不救穷”的基金使用原则 | 第39-40页 |
四、政府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实行优惠的财税政策 | 第40-41页 |
五、政府应完善风险基金的补偿机制 | 第41页 |
六、政府应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的协作关系 | 第41-42页 |
七、政府应当加快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 | 第42-43页 |
八、政府应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43-44页 |
九、政府应促进中外担保业的国际交流,使之开展实质性合作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书目 | 第48-50页 |
声明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