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论 | 第1-21页 |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4-16页 |
·论文研究的理论背景 | 第14-15页 |
·论文研究的实践背景 | 第15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5-16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6页 |
·研究的方法论 | 第16-17页 |
·论文的内容安排与创新点 | 第17-21页 |
2.金融地理学与区域金融学理论述评 | 第21-44页 |
·金融地理学的发展:一个文献回顾 | 第21-33页 |
·金融地理学的产生、发展及学科范围界定 | 第21-25页 |
·金融地理学的研究现状与研究内容 | 第25-31页 |
·金融地理学的应用前景 | 第31-33页 |
·区域金融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33-39页 |
·金融地理学与区域金融学的联系与区别 | 第39-44页 |
3.区域金融成长空间差异的分析 | 第44-139页 |
·研究现状的评价与分析比较的理论框架 | 第44-49页 |
·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的概览 | 第49-58页 |
·区域金融发展指标 | 第49-52页 |
·区域金融结构指标 | 第52-58页 |
·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的行业比较 | 第58-81页 |
·区域的银行业发展水平及其聚类分析 | 第58-66页 |
·区域证券市场现状及发展潜力模型及其聚类分析 | 第66-75页 |
·区域的保险业发展状况及其聚类分析 | 第75-81页 |
·金融综合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建立与计量分析 | 第81-114页 |
·金融综合竞争力的研究 | 第81-84页 |
·金融综合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与计量分析 | 第84-114页 |
·金融综合竞争力假说的模糊曲线分析 | 第114-139页 |
4.区域金融成长空间布局的演化态势 | 第139-167页 |
·金融综合竞争力分布重心的空间格局变迁 | 第139-142页 |
·聚类结果比较与金融中心选择 | 第142-160页 |
·聚类结果比较 | 第142-146页 |
·金融中心选择 | 第146-153页 |
·城市流与金融增长极 | 第153-160页 |
·行政区金融的空间结构演化趋势:经济区金融 | 第160-167页 |
5.自组织与山西、河南、浙江的演化金融比较 | 第167-198页 |
·自组织方法论简介 | 第167-173页 |
·社会、经济与金融系统的自组织 | 第173-176页 |
·各个区域金融成长的自组织 | 第176-179页 |
·三省的演化比较与原因分析 | 第179-198页 |
·地理环境 | 第180-183页 |
·金融人格 | 第183-188页 |
·企业家甄别 | 第188-194页 |
·金融自组织 | 第194-198页 |
6.区域金融成长的路径选择 | 第198-225页 |
·区域金融成长的空间相互作用机制 | 第198-199页 |
·平衡增长、非平衡增长与适度差距 | 第199-218页 |
·平衡增长与非平衡增长 | 第199-202页 |
·区域金融成长倒U形的存在性检验 | 第202-214页 |
·适度差距、生存区域与生存调控 | 第214-218页 |
·金融协调、系统优化 | 第218-221页 |
·金融合作、提倡共生 | 第221-225页 |
7.结论与展望 | 第225-229页 |
·本文的结论 | 第225-227页 |
·对金融地理学研究的展望 | 第227-2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29-245页 |
附录1:指标权重计算列表 | 第245-246页 |
附录2:利用势分析方法求各分力对金融综合竞争力的贡献 | 第246-250页 |
附录3:浙江、河南、山西的金融成长数据比较 | 第250-252页 |
附录4:企业家才能与其个人财富的关系证明 | 第252-254页 |
附录5: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254-255页 |
致谢 | 第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