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造景案例研究--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
摘要 | 第1-9页 |
1 引言 | 第9-10页 |
2 植物造景的研究现状 | 第10-21页 |
·植物造景的含义 | 第10-11页 |
·植物造景的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植物观赏特性的研究 | 第11-14页 |
·体量 | 第12页 |
·外形 | 第12页 |
·色彩 | 第12页 |
·质感 | 第12-13页 |
·探索量化研究的途径 | 第13-14页 |
·植物造景原则的研究 | 第14-17页 |
·生态原则 | 第14-15页 |
·艺术原则 | 第15页 |
·季相原则 | 第15-17页 |
·空间原则 | 第17页 |
·其他原则 | 第17页 |
·植物栽植方式的研究 | 第17-18页 |
·植物生态效应的研究 | 第18-19页 |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植物造景的研究 | 第19-21页 |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4 研究内容和范围 | 第22-23页 |
5 研究方法 | 第23-31页 |
·调查方法 | 第23-25页 |
·每木调查法 | 第23-24页 |
·生活型划分 | 第23页 |
·测定因子 | 第23-24页 |
·样方调查法 | 第24-25页 |
·样方法的原理 | 第24页 |
·样方调查的工具和内容 | 第24-25页 |
·植物的数量特征及其测定方法 | 第25-28页 |
·高度 | 第25-26页 |
·冠幅 | 第26页 |
·胸径(或基径) | 第26页 |
·多度 | 第26页 |
·盖度 | 第26-27页 |
·重要值 | 第27-28页 |
·制图法 | 第28页 |
·平面图 | 第28页 |
·立面图 | 第28页 |
·分类比较法 | 第28-31页 |
·研究尺度 | 第28-29页 |
·分类依据 | 第29-31页 |
6 结果与分析 | 第31-98页 |
·点状独立式植物造景 | 第31-50页 |
·滨水 | 第31-39页 |
·案例1(DS—1) | 第31-32页 |
·案例2(DS—2) | 第32-34页 |
·案例3(DS—3) | 第34-36页 |
·案例4(DS—4) | 第36-38页 |
·案例5(DS—5) | 第38-39页 |
·陆地 | 第39-50页 |
·案例6(DL—1) | 第39-40页 |
·案例7(DL—2) | 第40-42页 |
·案例8(DL—3) | 第42-44页 |
·案例9(DL—4) | 第44-45页 |
·案例10(DL—5) | 第45-47页 |
·小结 | 第47-50页 |
·线状序列式植物造景分析 | 第50-73页 |
·滨水 | 第50-61页 |
·案例11(XS—1) | 第50-51页 |
·案例12(XS—2) | 第51-52页 |
·案例13(XS—3) | 第52-53页 |
·案例14(XS—4) | 第53-54页 |
·案例15(XS—5) | 第54-55页 |
·案例16(XS—6) | 第55-57页 |
·案例17(XS—7) | 第57-59页 |
·案例18(XS—8) | 第59-61页 |
·陆地 | 第61-73页 |
·案例19(XL—1) | 第61-62页 |
·案例20(XL—2) | 第62-64页 |
·案例21(XL—3) | 第64-66页 |
·案例22(XL—4) | 第66-67页 |
·案例23(XL—5) | 第67-69页 |
·案例24(XL—6) | 第69-70页 |
·案例25(XL—7) | 第70-71页 |
·小结 | 第71-73页 |
·面状组合式植物造景分析 | 第73-98页 |
·滨水 | 第73-84页 |
·案例26(MS—1) | 第73-80页 |
·案例27(MS—2) | 第80-84页 |
·陆地 | 第84-97页 |
·案例28(ML—1) | 第84-87页 |
·案例29(ML—2) | 第87-90页 |
·案例30(ML—3) | 第90-91页 |
·案例31(ML—4) | 第91-93页 |
·案例32(ML—5) | 第93-95页 |
·案例33(ML—6) | 第95-96页 |
·案例34(ML—7) | 第96-97页 |
·小结 | 第97-98页 |
7 讨论与结论 | 第98-103页 |
·种类 | 第98页 |
·高度与层次 | 第98-100页 |
·综合数量指标 | 第100-103页 |
8 不足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附录1:DQL-1B型森林罗盘仪的使用 | 第108-109页 |
附录2:植物材料名录 | 第109-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