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第一章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的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 概述 | 第11页 |
2 农杆菌介导转化的机理 | 第11-12页 |
·农杆菌Vir基因的活化及VirD_1、VirD_2、VirE_2与T复合体的形成 | 第11-12页 |
·VirD_2、VirE_2与T复合体进核运输 | 第12页 |
3 杆菌转化应用范围和方法的拓展 | 第12-14页 |
·真菌的转化 | 第12-13页 |
·裸子植物的转化 | 第13页 |
·单子叶植物的转化 | 第13-14页 |
4 农杆菌转化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5 农杆菌转化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的遗传转化研究 | 第16-24页 |
1 概述 | 第16页 |
2 遗传转化 | 第16-22页 |
·PEG介导转化法 | 第16-18页 |
·电击穿孔法 | 第18-19页 |
·脂质体介导转化法 | 第19-20页 |
·农杆菌共培养转化法 | 第20-21页 |
·其它转化方法 | 第21-22页 |
3 存在问题 | 第22-23页 |
·原生质体再生体系的限制 | 第22页 |
·转化频率 | 第22页 |
·体细胞变异 | 第22-23页 |
·基因的有效表达和突变发生 | 第23页 |
4 展望 | 第23-24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4-55页 |
第三章 VirD_1和GFP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 第24-38页 |
1 实验技术路线 | 第24页 |
2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3 实验方法 | 第24-34页 |
·VirD_1基因的克隆 | 第24-26页 |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的克隆 | 第26-27页 |
·目的基因片段VirD_1和GFP与载体的连接与转化 | 第27-30页 |
·VirD_1和GFP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原核表达 | 第30-34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PCR扩增VirD_1结果 | 第34页 |
·重组质粒T-VirD_1的酶切结果 | 第34页 |
·PCR扩增GFP结果 | 第34页 |
·GFP-T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34-35页 |
·原核表达载体pET30a质粒的酶切结果 | 第35页 |
·重组质粒VirD_1-pET30a、GFP-pET30a的酶切鉴定结果 | 第35-36页 |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VirD_1和GFP蛋白表达结果 | 第36-37页 |
·测序鉴定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植物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8-49页 |
1 实验技术流程 | 第38页 |
2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菌株、质粒 | 第39页 |
3 实验方法 | 第39-45页 |
·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9-41页 |
·瞬时表达载体与目的基因的连接和转化 | 第41-44页 |
·植物稳定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4-45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克隆载体pUC18的酶切鉴定 | 第45页 |
·重组质粒pET30a-VirD_2的酶切结果 | 第45-46页 |
·植物表达载体pBin438的酶切结果 | 第46页 |
·重组质粒pET30a-VirE_2的酶切结果 | 第46页 |
·瞬时表达载体pUC-pBin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46-47页 |
·瞬时表达载体pUC-pBin的酶切结果 | 第47页 |
·瞬时表达载体的鉴定 | 第47-48页 |
·重组质粒pUC-pBin-GFP的酶切鉴定 | 第48页 |
·重组质粒pBin-GFP的酶切鉴定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原生质体的制备、瞬时表达及检测 | 第49-5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烟草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49页 |
·烟草原生质体的制备、纯化及培养 | 第49-51页 |
·原生质体的瞬时表达 | 第5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关于烟草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培养 | 第51-52页 |
·烟草原生质体瞬时表达的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52-54页 |
·转化的原生质体的PCR检测 | 第54-55页 |
第三部分 结论与讨论 | 第55-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5-59页 |
1 结论 | 第55页 |
2 讨论 | 第55-59页 |
·质粒与原生质体共培养转化法和“农感枪”法比较 | 第55-56页 |
·原生质体的密度和纯度对转化的影响 | 第56页 |
·质粒浓度对转化的影响 | 第56页 |
·瞬时表达载体的选择 | 第56-57页 |
·转基因受体系统的选择 | 第57页 |
·目的基因的选择 | 第57页 |
·瞬时表达 | 第57-58页 |
·农杆菌介导法与质粒和原生质体共培养法比较 | 第58页 |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58页 |
·后继工作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附录一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置 | 第66-69页 |
附录二 载体图谱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简历 | 第73-74页 |
导师评语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