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写词目录 | 第1-11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草莓等果树原生质体分离培养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影响果树原生质体再生的因素 | 第13-15页 |
·原生质体融合及其在果树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6-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5页 |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17页 |
·胚性愈伤组织的获得与保持 | 第17-18页 |
·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 第18-19页 |
·原生质体分离 | 第19-20页 |
·原生质体培养 | 第20-21页 |
·原生质体再生愈伤组织的植株诱导 | 第21-22页 |
·原生质体融合 | 第22页 |
·原生质体培养再生过程中的染色体数目观察 | 第22-23页 |
·再生植株DNA变异的检测 | 第23-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48页 |
·草莓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25-27页 |
·低温预处理对草莓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5页 |
·基因型对草莓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5-26页 |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草莓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6-27页 |
·胚性愈伤组织状态的获得 | 第27-28页 |
·胚性愈伤组织状态的保持 | 第28-31页 |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胚性愈伤组织培养的影响 | 第28-29页 |
·水解酪蛋白对胚性愈伤组织培养的影响 | 第29页 |
·谷氨酰胺对胚性愈伤组织培养的影响 | 第29-30页 |
·麦芽提取物对胚性愈伤组织培养的影响 | 第30-31页 |
·悬浮细胞系的建立与保持 | 第31-33页 |
·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 第31页 |
·培养基对悬浮细胞培养的影响 | 第31-32页 |
·初始接种量对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32页 |
·继代周期长短对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32-33页 |
·原生质体分离 | 第33-38页 |
·酶的种类和浓度对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的影响 | 第33-34页 |
·渗透压对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 | 第34-35页 |
·酶解方式及时间对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的影响 | 第35-36页 |
·纯化离心对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的影响 | 第36页 |
·不同材料来源及继代时间对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的影响 | 第36-38页 |
·不同基因型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的差异 | 第38页 |
·原生质体培养 | 第38-42页 |
·培养基成分对原生质体分裂及细胞团形成的影响 | 第38-39页 |
·培养密度对原生质体分裂及细胞团形成的影响 | 第39-40页 |
·培养方法对原生质体分裂及细胞团形成的影响 | 第40-41页 |
·降压在原生质体培养中的作用 | 第41页 |
·材料来源对原生质体分裂及细胞团形成的影响 | 第41-42页 |
·原生质体再生愈伤组织的植株诱导 | 第42-43页 |
·原生质体融合 | 第43-44页 |
·PEG浓度对融合率的影响 | 第43页 |
·PEG处理时间对融合率的影响 | 第43页 |
·原生质体密度对融合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融合细胞培养 | 第44页 |
·原生质体培养再生过程中的染色体数目观察 | 第44-46页 |
·再生植株DNA变异的检测 | 第46-48页 |
·引物的筛选 | 第46-47页 |
·多态性与遗传背景分析 | 第47-48页 |
4 讨论 | 第48-54页 |
·关于原生质体培养的途径选择 | 第48-49页 |
·关于草莓原生质体培养条件的选择 | 第49-52页 |
·关于草莓原生质体培养过程中的遗传变异及其利用 | 第52-54页 |
5 结论 | 第54-56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7 图版 | 第63-73页 |
8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
9 作者简介 | 第74-75页 |
10 致谢 | 第75-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