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中国城市化过程回顾 | 第9-15页 |
第一节 建国后到改革前的城市化进程 | 第9-10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的城乡流动与城市化 | 第10-12页 |
一、 改革开放后城乡流动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 | 第10-11页 |
二、 城乡流动与城市化的主要障碍 | 第11-12页 |
第三节 新时期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和趋势 | 第12-15页 |
一、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规模持续扩大 | 第12页 |
二、 城市就业问题日趋严重,就业再就业工作成为重点 | 第12-13页 |
三、 户籍制度逐步放开,城市管理制度成为核心问题 | 第13页 |
四、 城乡差距日益扩大,三农问题引发关注 | 第13页 |
五、 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下降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中国面临的消极型城市化问题 | 第15-20页 |
第一节 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 第15-16页 |
一、 城市化及其分类 | 第15页 |
二、 消极型城市化及其危害 | 第15-16页 |
第二节 中国消极型城市化问题的初步分析 | 第16-20页 |
一、 三农问题与人口流动 | 第16-18页 |
二、 城市就业问题与宏观经济形势 | 第18页 |
三、 中国消极型城市化问题的成因 | 第18-20页 |
第三章 二元经济与城乡流动模型 | 第20-31页 |
第一节 推力-拉力理论 | 第20-21页 |
一、 理论概述 | 第20页 |
二、 评论分析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 | 第21-23页 |
一、 刘易斯模型 | 第21-22页 |
二、 拉尼斯-费模型 | 第22页 |
三、 模型的意义和缺陷 | 第22-23页 |
第三节 乔根森模型 | 第23-24页 |
一、 理论概述 | 第23页 |
二、 模型的意义和缺陷 | 第23-24页 |
第四节 托达罗模型 | 第24-26页 |
一、 基本观点 | 第24-25页 |
二、 政策意义 | 第25页 |
三、 主要缺陷 | 第25-26页 |
第五节 卢卡斯的最新研究 | 第26-28页 |
一、 基本模型 | 第26-28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28页 |
第六节 理论模型与中国现实 | 第28-31页 |
一、 理论模型评述 | 第28-29页 |
二、 我国消极型城市化问题的理论分析 | 第29-31页 |
第四章 人力资本与消极型城市化 | 第31-40页 |
第一节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 第31-33页 |
一、 人力资本理论 | 第31-32页 |
二、 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 第32-33页 |
第二节 技术进步、收入分配与人力资本形成 | 第33-36页 |
一、 人力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 | 第33页 |
二、 收入分配与人力资本 | 第33-34页 |
三、 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 第34-35页 |
四、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形成 | 第35-36页 |
第三节 人力资本与中国的消极型城市化风险 | 第36-40页 |
一、 人力资本与要素流动 | 第36-37页 |
二、 中国教育投资与人力资本形成 | 第37-38页 |
三、 中国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 | 第38页 |
四、 农民工的国民待遇与人力资本 | 第38-40页 |
第五章 中国经济形势与消极型城市化风险 | 第40-49页 |
第一节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特征 | 第40-42页 |
一、 中国工业化出现新变化 | 第40页 |
二、 投资过热,但有效需求依然不足 | 第40-41页 |
三、 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 第41-42页 |
第二节 新形势下的消极型城市化风险及其成因 | 第42-49页 |
一、 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造成收入差距的扩大 | 第42-43页 |
二、 有效需求不足的人力资本成因 | 第43-44页 |
三、 教育投资不足和体制改革滞后 | 第44-46页 |
四、 市场机制仍不完善 | 第46页 |
五、 城乡壁垒的不彻底解除 | 第46-47页 |
六、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 第47页 |
七、 人力资本差距难以缩小 | 第47-48页 |
八、 消极型城市化的结构性原因和制度性原因 | 第48-49页 |
第六章 消极型城市化问题的对策分析 | 第49-57页 |
第一节 消除消极型城市化的核心目标 | 第49-50页 |
第二节 以人力资本为核心,实行综合治理 | 第50-57页 |
一、 保持积极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深化市场体制改革 | 第50页 |
二、 执行恰当的人力资本投资和教育政策 | 第50-51页 |
三、 推进兼顾效率和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 | 第51-53页 |
四、 制订发挥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 | 第53-54页 |
五、 建立公平高效的城市管理机制 | 第54-55页 |
六、 采取针对农业和农村的补贴和支持措施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