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略词表 | 第1-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 ABS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7-21页 |
| 1 水稻稻瘟病研究进展 | 第7-11页 |
| ·水稻稻稻瘟病概 | 第7页 |
| ·稻瘟病菌群体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7-9页 |
| ·水稻抗稻瘟病遗传研究 | 第9-11页 |
| ·主效基因控制的质量抗性 | 第9-10页 |
| ·微效基因控制的数量抗性 | 第10-11页 |
| 2 水稻抗稻褐飞虱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 ·水稻稻褐飞虱概述 | 第11页 |
| ·水稻褐飞虱生物型的研究及在我国的分布 | 第11-12页 |
| ·水稻对稻褐飞虱抗性机制的研究 | 第12-13页 |
| ·水稻抗褐飞虱的遗传研究 | 第13-14页 |
| 3 分子标记和育种 | 第14-20页 |
| ·分子标记主要类型 | 第15-17页 |
| ·RFLP | 第15-16页 |
| ·AFLP | 第16页 |
| ·SSR | 第16页 |
| ·STS | 第16-17页 |
| ·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 | 第17-20页 |
|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和基因定位 | 第17页 |
| ·遗传多样性与种质鉴定 | 第17页 |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17-20页 |
| ·MAS在基因聚合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 ·MAS在数量性状改良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Pi1、Pi2基因改良ZS97对稻瘟病的抗性 | 第21-30页 |
| 1 前言 | 第21-22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2-24页 |
| ·供试的水稻材料 | 第22页 |
| ·田间自然接种鉴定及抗性调查的分级标准 | 第22-23页 |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案 | 第23-24页 |
| ·主要农艺性状的田间数据收集 | 第24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29页 |
|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Pi1、Pi2基因改良ZS97 | 第24-26页 |
| ·重组单株的抗性鉴定 | 第26页 |
| ·ZS97/BL6BC_3F_3家系抗性鉴定 | 第26-27页 |
| ·改良珍汕97B农艺性状的初步比较 | 第27-29页 |
| 4 讨论 | 第29-30页 |
| ·稻瘟病抗性基因Pi1的在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上的位置 | 第29页 |
| ·稻瘟病抗性基因Pi1、Pi2的合理利用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抗稻褐飞虱基因Qbp1、Qbp2改良明恢63和珍汕97B对褐飞虱的抗性 | 第30-42页 |
| 1 前言 | 第30-31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 ·供试的水稻材料 | 第31页 |
| ·苗期接种鉴定及抗性调查的分级标准 | 第31页 |
| ·用于低世代回交群体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RFLP标记 | 第31页 |
| ·田间杂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案 | 第31-32页 |
| ·主要农艺性状的田间数据收集 | 第3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0页 |
| ·Qbp1、Qbp2基因区段SSR标记的获得 | 第32-33页 |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回交育种 | 第33-35页 |
| ·MH63/B5 BC_1F_3的抗性鉴定 | 第35-36页 |
| ·褐飞虱在ZS97/B5 BC_3F_3家系上的虫口分布 | 第36页 |
| ·ZS97/B5 BC_3F_3家系抗性分布 | 第36-37页 |
| ·在珍汕97B背景下抗褐飞虱基因Qbp1、Qbp2的基因效应分析 | 第37-38页 |
| ·改良珍汕97B农艺性状的初步比较 | 第38-40页 |
| 4 讨论 | 第40-42页 |
| ·QTL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40页 |
| ·在不同遗传背景下抗褐飞虱基因Qbp1、Qbp2抗性效应 | 第40-41页 |
| ·抗褐飞虱基因Qbp1、Qbp2的应用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