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硅酸盐工业论文--玻璃工业论文

低硅铁尾矿微晶玻璃的研制

第一章 引言第1-25页
 1.1 铁尾矿资源状况的特点、污染及综合利用现状第9-13页
  1.1.1 我国铁尾矿资源状况的特点第9-10页
  1.1.2 铁尾矿的危害第10-11页
  1.1.3 铁尾矿的综合利用现状第11-12页
  1.1.4 低硅铁尾矿的综合利用现状第12-13页
 1.2 尾矿废渣微晶玻璃概述第13-23页
  1.2.1 微晶玻璃第13-14页
  1.2.2 尾矿废渣微晶玻璃的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3 尾矿废渣微晶玻璃的分类第16-20页
  1.2.4 尾矿废渣微晶玻璃的制备技术第20-21页
  1.2.5 尾矿废渣微晶玻璃的应用第21-23页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第23-25页
第二章 实验原料及方法第25-39页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第25-29页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29页
 2.3 实验工艺流程及实验步骤第29-31页
  2.3.1 实验工艺流程第30页
  2.3.2 实验步骤第30-31页
 2.4 实验原理第31-36页
  2.4.1 晶核的形成第31-35页
  2.4.2 晶体的生长第35-36页
 2.5 测试方法第36-39页
第三章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39-78页
 3.1 低硅铁尾矿微晶玻璃的组成设计第39-45页
  3.1.1 主晶相的确定第39页
  3.1.2 基础玻璃成分组成设计第39-42页
  3.1.3 晶核剂种类和数量的确定第42-45页
 3.2 基础玻璃熔制工艺参数的确定第45-48页
  3.2.1 原料配比与混合第45-46页
  3.2.2 配料熔制第46页
  3.2.3 加料温度对基础玻璃熔制的影响第46-47页
  3.2.4 加料方式对基础玻璃熔制的影响第47页
  3.2.5 熔制结果分析第47-48页
 3.3 熔体水淬、研磨与成型第48-49页
 3.4 基础玻璃热处理制度的设计第49-50页
 3.5 起始烧结、起始析晶和最大析晶温度的初步确定第50-52页
 3.6 尾矿量对低硅铁尾矿微晶玻璃主晶相的影响第52-54页
 3.7 基础玻璃差热(DTA)分析第54-55页
 3.8 低硅铁尾矿微晶玻璃最佳热处理制度的确定第55-72页
  3.8.1 微晶玻璃热处理正交试验设计第55-56页
  3.8.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6-72页
   3.8.2.1 表观质量与分析第57页
   3.8.2.2 体积收缩率、体密度的测定与分析第57-58页
   3.8.2.3 最佳工艺的选择第58-63页
   3.8.2.4 X衍射射线(XRD)分析第63-68页
   3.8.2.5 扫描电镜(SEM)分析第68-70页
   3.8.2.6 偏光显微镜(PLM)分析第70-72页
 3.9 主要影响因数的探讨第72-77页
  3.9.1 影响低硅铁尾矿微晶玻璃颜色的主要因素第72-75页
   3.9.1.1 铁元素对玻璃颜色的影响第72-74页
   3.9.1.2 热处理制度对微晶玻璃颜色的影响第74-75页
   3.9.1.3 还原气氛对玻璃颜色的影响第75页
  3.9.2 影响低硅铁尾矿微晶玻璃气孔产生的主要因素第75-77页
   3.9.2.1 玻璃成分、熔制过程对气孔产生的影响第75-76页
   3.9.2.2 玻璃颗粒的配比对气孔的影响第76页
   3.9.2.3 热处理制度对气孔产生的影响第76-77页
 3.10 低硅铁尾矿微晶玻璃理化性能测定结果第77-78页
第四章 结论第78-80页
参考文献及书目第80-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凝聚对微污染水中污染物的去除研究
下一篇:海南屯昌南棍园地区晚古生代地层特征及其构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