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25页 |
1.1 铁尾矿资源状况的特点、污染及综合利用现状 | 第9-13页 |
1.1.1 我国铁尾矿资源状况的特点 | 第9-10页 |
1.1.2 铁尾矿的危害 | 第10-11页 |
1.1.3 铁尾矿的综合利用现状 | 第11-12页 |
1.1.4 低硅铁尾矿的综合利用现状 | 第12-13页 |
1.2 尾矿废渣微晶玻璃概述 | 第13-23页 |
1.2.1 微晶玻璃 | 第13-14页 |
1.2.2 尾矿废渣微晶玻璃的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尾矿废渣微晶玻璃的分类 | 第16-20页 |
1.2.4 尾矿废渣微晶玻璃的制备技术 | 第20-21页 |
1.2.5 尾矿废渣微晶玻璃的应用 | 第21-23页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实验原料及方法 | 第25-39页 |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25-29页 |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29页 |
2.3 实验工艺流程及实验步骤 | 第29-31页 |
2.3.1 实验工艺流程 | 第30页 |
2.3.2 实验步骤 | 第30-31页 |
2.4 实验原理 | 第31-36页 |
2.4.1 晶核的形成 | 第31-35页 |
2.4.2 晶体的生长 | 第35-36页 |
2.5 测试方法 | 第36-39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39-78页 |
3.1 低硅铁尾矿微晶玻璃的组成设计 | 第39-45页 |
3.1.1 主晶相的确定 | 第39页 |
3.1.2 基础玻璃成分组成设计 | 第39-42页 |
3.1.3 晶核剂种类和数量的确定 | 第42-45页 |
3.2 基础玻璃熔制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45-48页 |
3.2.1 原料配比与混合 | 第45-46页 |
3.2.2 配料熔制 | 第46页 |
3.2.3 加料温度对基础玻璃熔制的影响 | 第46-47页 |
3.2.4 加料方式对基础玻璃熔制的影响 | 第47页 |
3.2.5 熔制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3.3 熔体水淬、研磨与成型 | 第48-49页 |
3.4 基础玻璃热处理制度的设计 | 第49-50页 |
3.5 起始烧结、起始析晶和最大析晶温度的初步确定 | 第50-52页 |
3.6 尾矿量对低硅铁尾矿微晶玻璃主晶相的影响 | 第52-54页 |
3.7 基础玻璃差热(DTA)分析 | 第54-55页 |
3.8 低硅铁尾矿微晶玻璃最佳热处理制度的确定 | 第55-72页 |
3.8.1 微晶玻璃热处理正交试验设计 | 第55-56页 |
3.8.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6-72页 |
3.8.2.1 表观质量与分析 | 第57页 |
3.8.2.2 体积收缩率、体密度的测定与分析 | 第57-58页 |
3.8.2.3 最佳工艺的选择 | 第58-63页 |
3.8.2.4 X衍射射线(XRD)分析 | 第63-68页 |
3.8.2.5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68-70页 |
3.8.2.6 偏光显微镜(PLM)分析 | 第70-72页 |
3.9 主要影响因数的探讨 | 第72-77页 |
3.9.1 影响低硅铁尾矿微晶玻璃颜色的主要因素 | 第72-75页 |
3.9.1.1 铁元素对玻璃颜色的影响 | 第72-74页 |
3.9.1.2 热处理制度对微晶玻璃颜色的影响 | 第74-75页 |
3.9.1.3 还原气氛对玻璃颜色的影响 | 第75页 |
3.9.2 影响低硅铁尾矿微晶玻璃气孔产生的主要因素 | 第75-77页 |
3.9.2.1 玻璃成分、熔制过程对气孔产生的影响 | 第75-76页 |
3.9.2.2 玻璃颗粒的配比对气孔的影响 | 第76页 |
3.9.2.3 热处理制度对气孔产生的影响 | 第76-77页 |
3.10 低硅铁尾矿微晶玻璃理化性能测定结果 | 第77-78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及书目 | 第80-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