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论文--激光技术、微波激射技术论文--激光的应用论文

应用激光主动成像探测小暗目标的技术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9页
 1.1 激光主动成像技术第14-15页
 1.2 国内外激光成像技术发展现状第15-25页
 1.3 激光距离选通主动成像的优点第25-26页
 1.4 本论文主要内容及其安排第26-29页
第二章 大气对激光传输的影响以及后向散射第29-40页
 2.1 引言第29页
 2.2 大气衰减第29-32页
  2.2.1 大气分子的吸收第29-31页
  2.2.2 大气分子的散射第31-32页
 2.3 大气气溶胶的衰减第32-38页
  2.3.1 晴朗、霾、雾天气的大气衰减第35-37页
  2.3.2 雨和雪的衰减第37-38页
 2.4 大气后向散射及其对激光照明的影响第38-39页
 2.5 本章总结第39-40页
第三章 激光距离选通成像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第40-62页
 3.1 引言第40页
 3.2 距离选通技术第40-42页
 3.3 激光距离选通成像系统组成第42-45页
  3.3.1 激光器第43-44页
  3.3.2 光电二极管第44页
  3.3.3 距离选通同步控制电路第44-45页
 3.4 选通ICCD摄像机第45-54页
  3.4.1 像增强器第46-52页
  3.4.2 ICCD摄像机第52-54页
 3.5 关键技术第54-60页
  3.5.1 激光器第54页
  3.5.2 接收器第54-56页
  3.5.3 选通ICCD摄像机的选通工作原理第56-57页
  3.5.4 距离选通同步控制技术第57-59页
  3.5.5 距离选通成像系统时序分析第59-60页
  3.5.6 延迟时间与选通门宽的确定第60页
 3.6 本章总结第60-62页
第四章 基于Matlab的激光距离选通成像系统性能仿真分析第62-78页
 4.1 简单照明模型第62-66页
  4.1.1 探测器系统信噪比(SNR)计算第62-64页
  4.1.2 角分辨率第64页
  4.1.3 最大距离估计第64-66页
 4.2 激光雷达模型基本方程第66-68页
  4.2.1 激光雷达方程第66-67页
  4.2.2 目标信号能量第67页
  4.2.3 背景和探测器噪声第67页
  4.2.4 后向散射能量第67-68页
 4.3 每像元能量第68-70页
  4.3.1 与距离有关的能量第68-70页
  4.3.2 与距离无关的像元能量第70页
 4.4 对比度第70-71页
 4.5 分辨率第71页
 4.6 系统基本参数第71-72页
 4.7 激光距离选通成像系统性能模拟第72-76页
  4.7.1 模拟能见度与探测距离之间的关系第72-74页
  4.7.2 模拟激光脉冲能量和最大距离之间的关系第74-76页
 4.8 简单照明模型的应用第76-77页
 4.9 本章总结第77-78页
第五章 基于CPLD器件的激光成像系统同步控制电路设计第78-95页
 5.1 引言第78页
 5.2 CPLD简介第78-79页
 5.3 MAX7000器件的特点和结构第79-85页
  5.3.1 MAX7000系列器件特点第79-80页
  5.3.2 MAX7000系列器件的结构第80-85页
  5.3.3 Altera的系统开发工具第85页
 5.4 基于CPLD的单稳态电路设计第85-88页
  5.4.1 基于CPLD的单稳态电路原理第85-87页
  5.4.2 基于CPLD的单稳态电路的特点第87-88页
 5.5 基于CPLD的激光距离选通成像同步控制电路设计第88-94页
  5.5.1 距离选通成像的时序关系分析第88-89页
  5.5.2 延迟脉冲发生电路设计第89-94页
 5.6 本章总结第94-95页
第六章 激光距离选通成像实验第95-105页
 6.1 实验方案第95页
 6.2 接收器第95-98页
 6.3 激光信号探测电路及触发信号产生电路第98-100页
 6.4 距离选通同步控制电路第100-103页
 6.5 激光距离选通成像实验第103-104页
 6.6 本章总结第104-10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5-108页
 7.1 研究工作总结第105-106页
 7.2 创新点第106页
 7.3 展望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页
图表索引第11-111页
发表文章及课题完成情况第111-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作者简介第114-115页
附录 约翰逊(Johnson)准则第115-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一体化设计研究
下一篇:燃气机驱动热泵空调系统及其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