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17页 |
·丙三醇的性质用途及制取方法 | 第7页 |
·生物柴油的使用及生产情况 | 第7-9页 |
·生物柴油联产甘油的方法及意义 | 第9-10页 |
·常用的甘油含量测定方法 | 第10-15页 |
·密度法 | 第10-11页 |
·高碘酸氧化酸碱滴定滴定法 | 第11页 |
·高碘酸氧化还原滴定法 | 第11页 |
·折光法测定甘油的含量 | 第11页 |
·分光光度法测定甘油含量 | 第11-12页 |
·正交激光反射光声测定甘油 | 第12-13页 |
·热重—差热分析法测定甘油 | 第13-14页 |
·气相色谱法测定甘油的含量 | 第14页 |
·动力学方法分析甘油的含量 | 第14-15页 |
·国内外生物柴油标准的现状 | 第15-16页 |
·本论文的目标 | 第16-17页 |
第二章:实验部分 | 第17-27页 |
·生物柴油—联产甘油分离与精制工艺研究 | 第17-19页 |
·油脂醇解副产甘油反应 | 第17-19页 |
·原理 | 第17页 |
·反应流程 | 第17页 |
·试剂及原料 | 第17页 |
·仪器设备 | 第17-18页 |
·操作步骤 | 第18-19页 |
·甘油的分离及提纯 | 第19页 |
·实验流程 | 第19页 |
·试剂及原料 | 第19页 |
·仪器设备 | 第19页 |
·操作步骤 | 第19页 |
·甘油含量测试 | 第19-27页 |
·高碘酸钠氧化滴定法 | 第20-23页 |
·选用原因 | 第20页 |
·方法原理 | 第20页 |
·试剂 | 第20-21页 |
·仪器设备 | 第21页 |
·实验所用溶液的配置 | 第21-22页 |
·操作过程 | 第22页 |
·注意事项 | 第22-23页 |
·气相色谱法 | 第23-27页 |
·气相色谱仪简介 | 第23页 |
·选用原因 | 第23-24页 |
·试剂 | 第24页 |
·仪器设备 | 第24页 |
·实验所用溶液的配置 | 第24-25页 |
·分析过程 | 第25-27页 |
·样品衍生化处理 | 第25-26页 |
·色谱分析 | 第26-27页 |
第三章:结果和讨论 | 第27-54页 |
·生物柴油—联产甘油分离与精制的研究 | 第27-31页 |
·油脂醇解副产甘油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27-28页 |
·粗甘油分离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28-30页 |
·稀释剂的选择 | 第28-29页 |
·反应下层液甘油分离条件的的优化 | 第29-30页 |
·粗甘油提纯 | 第30-31页 |
·甘油含量的测定 | 第31-54页 |
·高碘酸氧化滴定法 | 第32-33页 |
·高碘酸氧化滴定法准确度的测定 | 第32页 |
·高碘酸氧化滴定法精密度的测定 | 第32-33页 |
·气相色谱分析方法讨论 | 第33-52页 |
·样品的处理方法 | 第33-37页 |
·酰化剂的选择 | 第34页 |
·溶剂 | 第34-36页 |
·酯化反应温度的选择 | 第36-37页 |
·色谱分析条件 | 第37-47页 |
·色谱柱的选择 | 第37-40页 |
·检测器的选择 | 第40-41页 |
·柱温的选择 | 第41-45页 |
·载气及流速 | 第45-46页 |
·汽化室和检测器温度 | 第46页 |
·尾吹和分流比 | 第46页 |
·进样量 | 第46页 |
·色谱分析条件 | 第46-47页 |
·用GC—MS测定酯化衍生物 | 第47-48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8-51页 |
·计算方法的选择 | 第48-49页 |
·内标物的选择 | 第49-50页 |
·校正因子及计算 | 第50-51页 |
·气相色谱法测定甘油含量的准确度 | 第51-52页 |
·气相色谱法测定甘油含量的精密度 | 第52页 |
·高碘酸氧化滴定法和气相色谱法测定生物柴油中甘油含量的比较 | 第52-54页 |
第4章 结论 | 第54-55页 |
第5章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