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酵母色素的提取、分离及其抗氧化功能的研究
1 前言 | 第1-20页 |
·红酵母色素 | 第7-13页 |
·红酵母的概况 | 第7页 |
·红酵母的研究开发近况 | 第7-8页 |
·类胡萝卜素的介绍 | 第8-13页 |
·活性氧与天然抗氧化剂 | 第13-15页 |
·自由基与活性氧 | 第14页 |
·自由基对生物大分子的损伤 | 第14-15页 |
·HPLC在类胡萝卜素检测中的应用 | 第15-18页 |
·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和样品前处理 | 第15页 |
·色谱法在类胡萝卜素分析中的应用 | 第15-18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8-20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红酵母中色素的提取 | 第18页 |
·红酵母色素物理性质的实验 | 第18页 |
·红酵母色素抗氧化能力的实验 | 第18-19页 |
·红酵母色素的分离及鉴定实验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32页 |
·实验原料 | 第20页 |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32页 |
·红酵母色素的破壁 | 第21-22页 |
·研磨法 | 第21页 |
·酸热法 | 第21页 |
·细胞自溶法 | 第21-22页 |
·甲苯法 | 第22页 |
·红酵母色素提取方法 | 第22-24页 |
·有机溶剂浸提实验 | 第22-23页 |
·红酵母色素提取的单因素实验 | 第22-23页 |
·溶剂单因素实验 | 第22页 |
·温度单因素实验 | 第22页 |
·时间单因素实验 | 第22-23页 |
·料液比单因素实验 | 第23页 |
·红酵母色素提取的正交实验 | 第23页 |
·红酵母色素提取级数的确定 | 第23页 |
·超声波提取实验 | 第23-24页 |
·微波提取实验 | 第24页 |
·微波提取功率的确定 | 第24页 |
·微波提取时间的确定 | 第24页 |
·三种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24页 |
·红酵母色素的性质实验 | 第24-25页 |
·红酵母色素抗氧化体外实验 | 第25-28页 |
·还原力的测定实验 | 第25-26页 |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实验 | 第26-27页 |
·抗脂质体氧化实验 | 第27-28页 |
·卵磷脂抗脂质体氧化实验 | 第27-28页 |
·亚油酸抗脂质体氧化实验 | 第28页 |
·红酵母色素的分离及鉴定实验 | 第28-32页 |
·HPLC法分离和鉴定红酵母中的色素 | 第28-29页 |
·运用薄层层析法分离和鉴定红酵母中的色素 | 第29-31页 |
·红酵母色素组分的定性实验 | 第31页 |
·红酵母色素组分的可见分光光度法鉴定实验 | 第31-3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2-50页 |
·红酵母色素破壁效果的比较 | 第32页 |
·红酵母色素的最佳提取方法 | 第32-39页 |
·有机溶剂浸提实验结果 | 第32-37页 |
·溶剂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32-33页 |
·温度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33-34页 |
·时间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34页 |
·料液比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34-35页 |
·红酵母色素提取的正交实验结果 | 第35-36页 |
·红酵母色素提取级数的确定 | 第36-37页 |
·超声波提取实验 | 第37页 |
·微波提取实验结果 | 第37-38页 |
·微波提取功率的确定 | 第37-38页 |
·确定微波提取的最佳时间 | 第38页 |
·三种方法的比较结果 | 第38-39页 |
·红酵母色素的稳定性 | 第39-42页 |
·温度对红酵母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光照对红酵母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酸对红酵母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41页 |
·氧化剂对红酵母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还原剂对红酵母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42页 |
·红酵母色素的抗氧化活性 | 第42-45页 |
·红酵母色素的还原力的测定 | 第42-43页 |
·红酵母色素的羟自由基清除能力 | 第43-44页 |
·红酵母色素的抗卵磷脂脂质体氧化能力 | 第44-45页 |
·红酵母色素的抗亚油酸脂质体氧化能力 | 第45页 |
·红酵母色素的分离鉴定 | 第45-50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红酵母色素 | 第45-47页 |
·红酵母色素的薄层层析实验 | 第47页 |
·红酵母色素组分的鉴定 | 第47-50页 |
4 结论 | 第50-52页 |
5 展望 | 第52-53页 |
6 致谢 | 第53-54页 |
7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8 发表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