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关于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前言第10-12页
第一章 个人信用制度的概述第12-20页
 一、 个人信用制度的内涵第12页
 二、 个人信用制度的两个发展阶段第12-14页
  第一阶段: 道德化阶段第12-13页
  第二阶段: 商业化阶段第13-14页
 三、 建立个人信用的制度的基础理论分析第14-20页
  (一) 信息不对称的内涵及其影响第14-17页
  (二) 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博弈问题第17-20页
第二章 个人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对经济的影响第20-26页
 一 、 个人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现第20-23页
  (一) 银行个人信贷市场是信息不对称最为突出的市场第20-21页
  (二) 信息不对称对个人信贷市场的影响第21-23页
 二、 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经济社会意义第23-26页
  (一) 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第23页
  (二) 有利于发展个人消费信贷,扩大内需第23-24页
  (三) 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提高经营效率第24页
  (四) 有利于进行金融创新,扩大业务范围第24-25页
  (五) 有利于银行迎接入世挑战,促进自身发展第25-26页
第三章 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26-32页
 一、 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现状第26-28页
  (一) 上海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的实践第26-27页
  (二) 建设银行济南分行《个人信用等级评定办法》的探索第27-28页
 二、 当前个人信用制度存在的问题第28-32页
  (一) 没有形成科学的市场化征信运作机制第28-29页
  (二) 缺乏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相关资料第29页
  (三) 个人信用资料封锁,阻碍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第29-30页
  (四) 个人信用评估操作不规范第30-31页
  (五) 缺乏法律、法规及相关的配套政策第31-32页
第四章 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模式构建第32-38页
 一 、 国外个人信用制度的管理模式第32-34页
  (一) 美国模式:以商业征信公司为主体的个人信用管理模式第32-33页
  (二) 欧洲模式:以中央银行为主体的个人信用管理模式第33页
  (三) 日本模式:以银行协会建立会员制征信机构为主体的个人信用管理模式第33-34页
 二、 我国个人信用制度模式的构建第34-38页
  第一阶段: 早期的政府主导型模式第35-36页
  第二阶段: 中期的政府与市场结合型模式第36-37页
  第三阶段: 成熟时期的完全市场型模式第37-38页
第五章 加快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的主要途径第38-53页
 一、 加快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立法工作第38-39页
  (一) 颁布个人信用方面的综合性法律第38页
  (二) 加快个人征信、信用信息公开和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立法第38-39页
  (三) 进行公平授信的立法第39页
  (四) 尽快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第39页
 二、 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资信档案登记制度第39-42页
  (一) 以实施统一的个人社会保障编码为契机,建立全国的个人资信档案库第40-41页
  (二) 以储蓄存款实名制为基础,建立个人帐户体系第41-42页
  (三) 加快以个人信用信息共享为目的的互联网建设第42页
 三、 规范个人资信评估机制第42-49页
  (一) 建立科学严谨的个人资信评估指标体系第42-44页
  (二) 建立科学合理的个人资信评估模型和方法第44-48页
  (三) 健全个人信用中介报告机构第48-49页
 四、 实施相关的配套措施第49-51页
  (一) 加强社会信用的普及教育,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观第49页
  (二) 加大信贷消费宣传力度,更新传统消费观第49-50页
  (三) 建立个人信用管理机构第50页
  (四)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相应的社会环境第50-51页
 五、 建立个人信用风险的防范机制第51-53页
  (一) 建立灵敏的个人信用风险预警机制第51页
  (二) 建立有效的个人信用风险转嫁机制第51页
  (三) 建立严厉的失信惩罚机制第51-53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53-55页
后记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HAI-1的表达研究
下一篇:Tankyrase1反义寡核苷酸抑制肺癌细胞生长作用的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