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3页 |
| ·短路故障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 第6页 |
| ·常规限制短路电流的措施 | 第6-7页 |
| ·现代限流技术的发展状况 | 第7-9页 |
| ·超导故障限流器 | 第7-8页 |
| ·磁饱和型短路限流器 | 第8页 |
| ·PTC电阻限流器 | 第8-9页 |
| ·固态短路限流器 | 第9页 |
| ·研制新型固态短路限流装置的可行性分析 | 第9-12页 |
| ·新型固态短路限流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特性 | 第9-12页 |
| ·新型固态限流器工业化实现的可行性分析 | 第12页 |
| ·本文的工作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新型固态限流主电路拓扑及控制策略研究 | 第13-30页 |
| ·固态限流器的拓扑结构 | 第13-17页 |
| ·不带耦合变压器的固态限流器主电路拓扑 | 第13-14页 |
| ·带耦合变压器的固态限流器主电路拓扑 | 第14-15页 |
| ·带旁路电感变压器耦合三相桥式固态限流器 | 第15-17页 |
| ·桥式固态限流器切断故障电流的三种模式 | 第17-19页 |
| ·逆变瞬断方式 | 第17-18页 |
| ·续流瞬断方式 | 第18页 |
| ·逆变续流混合式瞬断方式 | 第18-19页 |
| ·固态限流器控制策略分析 | 第19-26页 |
| ·变压器耦合三相桥式固态限流器控制策略分析 | 第19-24页 |
| ·带旁路电感的变压器耦合三相桥式固态限流器控制策略分析 | 第24-26页 |
| ·故障判断和故障选相 | 第26-30页 |
| ·电力系统常规故障判别方法 | 第26-28页 |
| ·有固态限流器情况下故障判断问题的分析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新型固态限流器一次回路的设计 | 第30-38页 |
| ·工业样机10kV/500A一次回路设计 | 第30-34页 |
| ·耦合变压器变比的确定及其工作状态 | 第30-31页 |
| ·固态限流器旁路电感计算及其工作状态 | 第31页 |
| ·固态限流器直流限流电感计算 | 第31-33页 |
| ·桥电路的工况及可控硅均压电路设计 | 第33-34页 |
| ·试验样机380V/200A一次回路设计 | 第34-38页 |
| ·耦合变压器 | 第35页 |
| ·限流电感的计算 | 第35页 |
| ·可控硅元件电压和电流的选择 | 第35-36页 |
| ·晶闸管反向过压保护电路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固态限流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第38-45页 |
| ·信号预处理和微处理外围电路解决方案 | 第38-41页 |
| ·模拟信号预处理模块 | 第38-39页 |
| ·同步电压过零点信号提取模块 | 第39-40页 |
| ·锁相环模块 | 第40-41页 |
| ·硬件过流保护电路 | 第41页 |
| ·触发脉冲隔离驱动模块解决方案 | 第41-43页 |
| ·晶闸管驱动电路 | 第41-42页 |
| ·晶闸管驱动电路取能解决方案 | 第42-43页 |
| ·硬件抗干扰设计以及系统工作电源 | 第43-45页 |
| ·系统工作电源设计 | 第43-44页 |
| ·A/D采样基准电源设计 | 第44-45页 |
| 第五章 控制系统软件实现 | 第45-59页 |
| ·固态限流器数学模型 | 第45-49页 |
| ·换流桥环节数学模型 | 第45-46页 |
| ·限流器在系统发生短路故障后的近似传递函数 | 第46-47页 |
| ·模型示例与仿真结果 | 第47-49页 |
| ·固态限流器电路拓扑仿真结果 | 第49页 |
| ·微机控制环节数学模型 | 第49-52页 |
| ·PID控制算法 | 第50-51页 |
| ·反余弦非线性补偿算法 | 第51-52页 |
| ·固态限流器控制系统软件实现 | 第52-59页 |
| ·晶闸管触发脉冲控制平台(基础层) | 第53-54页 |
| ·功能软件的编程分析及软件实现 | 第54-59页 |
| 第六章 固态限流器样机调试 | 第59-62页 |
| ·固态限流器380V/200A试验样机调试方法、问题及解决方案 | 第59-60页 |
| ·380V/200A固态限流器调试方法 | 第59页 |
| ·漏脉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 第59-60页 |
| ·固态限流器380V/200A试验样机试验结果 | 第60页 |
| ·固态限流器10kV/500A工业样机控制系统调试结果 | 第60-62页 |
| 结束语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