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2页 |
·我国水资源预测 | 第9页 |
·胶体和悬浮物 | 第9-10页 |
·絮凝剂分类及其应用研究 | 第10-13页 |
·无机絮凝剂 | 第10-11页 |
·有机絮凝剂 | 第11-13页 |
·微生物絮凝剂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9页 |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 | 第13页 |
·微生物絮凝剂的种类 | 第13-15页 |
·微生物絮凝剂的结构和性质 | 第15页 |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条件对絮凝活性的影响 | 第15-17页 |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 | 第17-18页 |
·微生物絮凝剂的遗传学研究 | 第18页 |
·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 | 第18-19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9-22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9-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主要研究方法和思路设计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培养条件优化 | 第22-33页 |
·实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 第22-24页 |
·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培养条件优化 | 第24-29页 |
·细菌筛选和鉴定 | 第24-25页 |
·影响絮凝剂JMBF-25产生的因素 | 第25-29页 |
·霉菌的筛选、鉴定及培养条件优化 | 第29-31页 |
·菌种的筛选和鉴定 | 第29页 |
·影响絮凝剂YMBF-1产生的因素 | 第29-31页 |
·本章结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废水资源化 | 第33-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3页 |
·废水的初步筛选 | 第33页 |
·味精废水培养基的优化 | 第33-37页 |
·培养的最适废水浓度 | 第33-35页 |
·菌AzotobacterJ-25在废水培养基和合成培养基中生长过程的比较 | 第35-36页 |
·絮凝活性的分布 | 第36-37页 |
·本章结论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絮凝性能研究 | 第38-43页 |
·实验方法 | 第38页 |
·JMBF-25的絮凝性能研究 | 第38-40页 |
·培养液投加量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 第38页 |
·原水pH值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 第38-39页 |
·金属阳离子对絮凝活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动力学(搅拌情况)对絮凝活性的影响 | 第40页 |
·YMBF-1的絮凝性能研究 | 第40-41页 |
·培养液投加量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 第40页 |
·原水pH值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 第40-41页 |
·金属阳离子对絮凝活性的影响 | 第41页 |
·本章结论 | 第41-43页 |
第五章 絮凝剂的性质、结构及理化性质研究 | 第43-50页 |
·实验设备和方法 | 第43-45页 |
·JMBF-25的分子组成、结构及理化性质研究 | 第45-48页 |
·紫外扫描分析及呈色反应 | 第45-46页 |
·红外扫描分析 | 第46-47页 |
·絮凝剂JMBF-25的理化性质 | 第47-48页 |
·毒理实验 | 第48页 |
·YMBF-1的分子组成研究 | 第48-49页 |
·本章结论 | 第49-50页 |
第六章 实际废水研究 | 第50-56页 |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实际废水的净化实验 | 第50页 |
·处理石化废水 | 第50-52页 |
·絮凝剂JMBF-25处理石化废水 | 第50-52页 |
·絮凝剂JMBF-25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 第52页 |
·处理含藻污水 | 第52-55页 |
·废水来源及絮凝剂种类 | 第53页 |
·单独使用絮凝剂处理含藻污水 | 第53页 |
·复配使用及最佳复配比的确定 | 第53-55页 |
·本章结论 | 第55-56页 |
第七章 絮凝机理研究 | 第56-61页 |
·絮凝剂JMBF-25的特性 | 第56页 |
·絮凝剂JMBF-25与天然多糖类絮凝剂的比较 | 第56-57页 |
·絮凝剂JMBF-25的絮凝机理分析 | 第57-59页 |
·分子结构与絮凝机理 | 第57页 |
·分子构型与絮凝机理 | 第57页 |
·分子量与絮凝机理 | 第57-58页 |
·絮凝特性与絮凝机理 | 第58页 |
·絮凝剂JMBF-25同无机絮凝剂的复合使用 | 第58页 |
·絮凝过程分析 | 第58-59页 |
·本章结论 | 第59-61页 |
第八章 结论和研究展望 | 第61-63页 |
·本文结论 | 第61页 |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61-62页 |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