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7页 |
一、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意义 | 第7页 |
二、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现状 | 第7-19页 |
(一)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概况 | 第8页 |
(二)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8-19页 |
1 案件范围不明确 | 第9页 |
2 被害人损失的救济途径不规范 | 第9-10页 |
3 对被告人财产执行困难 | 第10-11页 |
4 禁止精神损害赔偿 | 第11-12页 |
5 对赔偿原则缺乏明确的规定 | 第12-13页 |
6 对共同犯罪案件处理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 | 第13-15页 |
7 程序性规定不完善 | 第15-17页 |
8 检察院难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案件 | 第17-18页 |
9 实践中重刑轻民 | 第18-19页 |
三、 原因 | 第19-23页 |
(一) 司法理念落后,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 第19-20页 |
(二) 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缜密的条文设计 | 第20-21页 |
(三) 立法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与完整性 | 第21-22页 |
(四) 法官难以适应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审理 | 第22-23页 |
四、 如何评价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 第23-25页 |
(一) 对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总体评价 | 第23页 |
(二)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不违反专业化的分工原则 | 第23-25页 |
1 、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产生的客观基础 | 第23-24页 |
2 、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并非中国独创 | 第24-25页 |
3 、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能够维护法律的统一 | 第25页 |
五、 如何构建、完善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 第25-43页 |
(一)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应当符合程序的价值理论 | 第25-30页 |
1 、 符合程序的内在价值 | 第25-27页 |
2 、 符合程序的外在价值 | 第27-28页 |
3 、 符合程序的经济性 | 第28-29页 |
4 、 如何协调程序的三项价值关系 | 第29-30页 |
(二)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性质、特征及原则 | 第30-33页 |
1 、 法律性质 | 第30-31页 |
2 、 法律特征 | 第31-32页 |
3 、 基本原则 | 第32-33页 |
(三) 具体措施 | 第33-43页 |
1 、 制定统一的法律或者设立专章 | 第33页 |
2 、 明确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 | 第33-34页 |
3 、 赋予被害人提起民事诉讼权利选择权 | 第34页 |
4 、 明确赔偿原则 | 第34-35页 |
5 、 建立科学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 第35-38页 |
6 、 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 第38-40页 |
7 、 制定适应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特点的相关的程序、制度 | 第40-41页 |
8 、 明确检察机关的职责、地位 | 第41页 |
9 、 明确共同犯罪案件的审判程序及制度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后记 | 第44-45页 |
声明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