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中国传统庙市空间在当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再生

第一章 绪论第1-9页
 1.1 研究的缘起第6-7页
  1.1.1 当代中国城市旧城更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6页
  1.1.2 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作用第6-7页
 1.2 研究对象第7页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7-8页
  1.3.1. 研究思路第7页
  1.3.2. 研究方法第7-8页
 1.4 研究的意义第8-9页
第二章 庙市的形成过程第9-16页
 2.1 庙市的缘起——“庙会”第9页
 2.2 庙市的形成过程第9-12页
  2.2.1 庙会功能从“娱神”转向“娱人”第9-10页
  2.2.2 上海城隍庙的变迁第10-12页
 2.3 “庙—市”结构体各元素及互相之间关系第12-13页
  2.3.1 “庙”第12-13页
  2.3.2 “市”第13页
  2.3.3 两个元素之间的关系第13页
 2.4 中国传统城市中的“庙—市”结构体第13-16页
  2.4.1 实例Ⅰ:浙江湖州新市“轧蚕花”庙会第14-15页
  2.4.2 简析文中的庙会各元素及互相关系第15页
  2.4.3 中国传统城市中的“庙—市”结构体的表现形式第15-16页
第三章 “庙+集市”模式的发展第16-33页
 3.1. “场所”——庙的变化第16-17页
  3.1.1. 庙在原有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第16页
  3.1.2. “庙”的功能向“文化性建筑”转变第16-17页
  3.1.3. 庙的地位的变化导致庙会空间范围的改变第17页
 3.2. “事件”——集市的变化第17-19页
  3.2.1. 间歇性,日常性的定义及例证第17-18页
  3.2.2. 间歇性的集市向日常性的市场转化第18页
  3.2.3. “庙+集市”模式中两元素联系紧密度的下降第18-19页
 3.3. “庙+集市”模式中两个元素的变化带来的影响第19-21页
  3.3.1. 从量变的积累转向质变第19页
  3.3.2. 例:杭州吴山广场地块改造第19-21页
 3.4. “庙+集市”模式两个元素的重新组织第21-27页
  3.4.1. “庙+集市”模式中两个基本元素相互关系的变化第21页
  3.4.2. “庙+集市”模式——“文化性建筑+周边市场”模式第21-27页
 3.5. “庙—市”结构体的实例总结与比较第27-33页
  3.5.1. 实例列表比较分析第27-32页
  3.5.2. 实例总结第32-33页
第四章. “庙—市”结构体在现代的重新定义(再生)第33-42页
 4.1. “庙—市”结构体的新表现模式“文化性建筑+周边市场”第33-34页
  4.1.1. 当代城市公共空间与社区改造与开发的人文倾向第33页
  4.1.2. 文化性建筑与商业性公共空间结合设置的可行性第33-34页
 4.2. 可行性实例:绍兴鲁迅街区改造方案整体概念第34-35页
  4.2.1. 绍兴鲁迅街区改造方案的缘起第34页
  4.2.2. 基地周边情况介绍,绍兴地方人文环境的概述与定位第34-35页
 4.3. 鲁迅广场周边地块整改第35-39页
  4.3.1. 地块保护规划简介第35-38页
  4.3.2. 规划方案中对“庙—市”结构体的整理第38-39页
  4.3.3. 对地块内社区及周边地块的意义第39页
 4.4. “文化性建筑+周边市场”模式的总结第39-42页
  4.4.1. 中国传统庙市空间在当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再生的必然性第39-40页
  4.4.2. 中国传统庙市空间在当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再生的可行性第40-42页
结语第42-43页
附录第43-50页
 附录1: 观前街改造工程介绍第43-45页
 附录2: 观前街改造工程群众意见第45-47页
 附录3: 鲁迅故里人文保护与发展分区规划细化说明第47-50页
后记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梯级水电站短期优化调度研究--以礼河梯级电站日优化调度
下一篇:城市电网可靠性与计划的经济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