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前言 | 第8-19页 |
一 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 | 第8-16页 |
1.1 纤维素酶的应用 | 第8页 |
1.2 高产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 | 第8-9页 |
1.3 纤维素酶的组成 | 第9-10页 |
1.4 纤维素酶的分子结构 | 第10页 |
1.5 纤维素酶(系)主要的性质 | 第10-11页 |
1.6 纤维素酶的基因工程 | 第11页 |
1.7 纤维素酶降解机理 | 第11-12页 |
1.8 纤维素酶的诱导调控机理 | 第12-16页 |
1.8.1 组成型的纤维素酶 | 第13页 |
1.8.2 酶的诱导调控 | 第13-15页 |
1.8.3 分解代谢物阻遏 | 第15-16页 |
二 实验设计 | 第16-19页 |
2.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一章 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与筛选 | 第19-2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9-20页 |
2 实验结果 | 第20-25页 |
2.1 菌种筛选 | 第20-22页 |
2.2 B-6菌株形态鉴定 | 第22页 |
2.3 B-6液体发酵产酶动力学 | 第22-23页 |
2.4 B-6产酶性能测定 | 第23-25页 |
2.4.1 固体曲发酵情况比较 | 第23页 |
2.4.2 液体发酵产酶情况比较 | 第23-24页 |
2.4.3 滤纸条降解实验 | 第24-25页 |
3 讨论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碳源对纤维素酶合成的诱导 | 第26-42页 |
第一节 不同碳源对两株真菌纤维素酶合成的诱导 | 第26-3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6-27页 |
2 实验结果 | 第27-32页 |
2.1 生长培养及产酶测定 | 第27-28页 |
2.2 洗涤菌丝培养及诱导产酶 | 第28-32页 |
2.2.1 不同诱导物对纤维素酶的诱导活性 | 第28页 |
2.2.2 不同碳源的诱导酶谱 | 第28-30页 |
2.2.3 纤维二糖诱导纤维素酶的合成 | 第30-31页 |
2.2.4 葡萄糖对纤维素酶合成的影响 | 第31-32页 |
3 讨论 | 第32-35页 |
第二节 胞外、胞膜、胞内纤维素酶的底物转化 | 第35-4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5-37页 |
2 实验结果 | 第37-40页 |
2.1 原生质体制备 | 第37页 |
2.2 气相色谱分析 | 第37-38页 |
2.3 龙胆二糖的诱导产酶活性 | 第38-40页 |
3 讨论 | 第40页 |
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纤维素酶CMCase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 | 第42-5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2-43页 |
2 实验结果 | 第43-51页 |
2.1 酶的纯化 | 第43-45页 |
2.1.1 (NH4)2SO4分级沉淀 | 第43-44页 |
2.1.2 Sephadex G-100、DEAE-Sepharose CL 6B柱层析 | 第44-45页 |
2.2 酶的理化性质 | 第45-51页 |
2.2.1 CMCase分子量的测定 | 第45-46页 |
2.2.2 CMCase等电点的测定 | 第46页 |
2.2.3 CMCase总糖含量的测定 | 第46页 |
2.2.4 pH对CMCase酶活力和稳定性的影响 | 第46页 |
2.2.5 温度对CMCase酶活力和稳定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2.2.6 金属离子对CMCase酶活力的影响 | 第47-48页 |
2.2.7 CMCase作用于CMC的米氏常数 | 第48页 |
2.2.8 CMCase的紫外光谱测定 | 第48-49页 |
2.2.9 CMCase的红外光谱 | 第49-51页 |
3 讨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