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30页 |
1.1 河口水质生态环境现状 | 第8-11页 |
1.1.1 工农业生产、生活污水对河口水质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8页 |
1.1.2 河流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河口水质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8-9页 |
1.1.3 滩涂围垦与水产养殖对河口水质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9页 |
1.1.4 红树林砍伐对河口水质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9页 |
1.1.5 生态环境退化 | 第9-11页 |
1.2 河口水环境研究概况及主要技术手段和方法 | 第11-21页 |
1.2.1 河口水动力学 | 第11-17页 |
1.2.1.1 河口水动力学研究概况 | 第11页 |
1.2.1.2 河口水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和方法 | 第11-17页 |
1.2.2 河口水质及富营养化 | 第17-21页 |
1.2.2.1 河口水质及富营养化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2.2.2 河口水质及富营养化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和方法 | 第18-21页 |
1.3 河口赤潮生态研究概况及主要技术手段和方法 | 第21-26页 |
1.3.1 河口赤潮生态研究概况 | 第21-25页 |
1.3.1.1 赤潮生物生理、生化研究 | 第21-22页 |
1.3.1.2 赤潮生态环境研究 | 第22-23页 |
1.3.1.3 赤潮毒害动物的生理机制研究 | 第23-24页 |
1.3.1.4 赤潮发生机制研究 | 第24-25页 |
1.3.1.5 赤潮的预测预报研究 | 第25页 |
1.3.2 赤潮生态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和方法 | 第25-26页 |
1.3.2.1 实验研究 | 第25-26页 |
1.3.2.2 数值分析研究 | 第26页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6-30页 |
1.4.1 问题的提出 | 第26-27页 |
1.4.2 研究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 第27-30页 |
第2章 河口水动力学研究的基本理论 | 第30-52页 |
2.1 前言 | 第30页 |
2.2 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30-41页 |
2.2.1 水动力学方程组 | 第30-35页 |
2.2.2 模型网络 | 第35-36页 |
2.2.3 模型的求解 | 第36-39页 |
2.2.4 模型参数 | 第39-41页 |
2.3 模型的应用 | 第41-50页 |
2.3.1 珠江河口概况及水文特征 | 第41-42页 |
2.3.2 模型验证 | 第42-50页 |
2.4 与水质模型的藕合 | 第50页 |
2.5 结论 | 第50-52页 |
第3章 河口富营养化研究的基本理论 | 第52-90页 |
3.1 前言 | 第52页 |
3.2 富营养化生态模型及模型求解 | 第52-79页 |
3.2.1 基本水质模型 | 第52-56页 |
3.2.2 富营养化生态模型 | 第56-78页 |
3.2.3 富营养化生态模型的求解 | 第78-79页 |
3.3 富营养化生态模型的应用 | 第79-89页 |
3.3.1 珠江口水环境特征和质量概况 | 第79页 |
3.3.2 资料来源 | 第79页 |
3.3.3 模型率定 | 第79-82页 |
3.3.4 结果分析 | 第82-89页 |
3.4 结论 | 第89-90页 |
第4章 河口海湾赤潮营养生态分析 | 第90-100页 |
4.1 前言 | 第90页 |
4.2 赤潮营养动力学过程的描述 | 第90-91页 |
4.3 珠江口赤潮营养生态分析 | 第91-98页 |
4.3.1 资料来源 | 第91页 |
4.3.2 珠江口水域营养盐分布状况 | 第91-92页 |
4.3.3 数值模拟 | 第92-95页 |
4.3.4 珠江口水域赤潮高发区大鹏湾的赤潮成因分析 | 第95-98页 |
4.4 结论 | 第98-100页 |
第5章 结束语 | 第100-102页 |
5.1 前言 | 第100页 |
5.2 河口生态耦合模型的研究成果 | 第100页 |
5.3 河口生态耦合模型及其发展前景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2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