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我国小城镇住区生活场所的建构

中文摘要第1-3页
英文摘要第3-4页
图表目录第4-10页
第一章 绪论——问题的提出第10-20页
 1.1 我国小城镇住区的现状生活场所的失落第10-12页
 1.2 小城镇与城市住宅区的特征比较第12-17页
 1.3 研究我国小城镇居住环境的意义第17-18页
 1.4 研究框架第18-20页
第二章 有关生活场所的基础理论第20-27页
 2.1 生活场所是居住环境的本质第20-21页
  2.1.1 居住环境的核心是“人”第20页
  2.1.2 场所概念的引入第20-21页
  2.1.3 居住环境的本质:生活场所第21页
 2.2 生活场所感的基本特征第21-23页
  2.2.1 行为对应第21-22页
  2.2.2 领域限定第22页
  2.2.3 居住气氛第22页
  2.2.4 邻里交往第22-23页
  2.2.5 认同与归属第23页
 2.3 生活场所的表达特性第23-27页
  2.3.1 主体性第23-25页
  2.3.2 时空性第25页
  2.3.3 层次性第25-26页
  2.3.4 互动性第26-27页
第三章 小城镇住区生活场所的主体性第27-37页
 3.1 小城镇居民户外多层次的环境需求第27-28页
 3.2 小城镇居民户外行为第28-35页
  3.2.1 小城镇居民户外行为分类第28-29页
  3.2.2 小城镇居民户外行为的影响因素第29-30页
  3.2.3 小城镇各类居民户外行为的研究与场地设计第30-35页
 3.3 小城镇住区生活场所建构中主体性的表达第35-37页
  3.3.1 时间、场所的对应第35页
  3.3.2 功能的叠加第35-37页
第四章 小城镇住区生活场所的时空性第37-51页
 4.1 时间因素第37-40页
  4.1.1 历时变化第37-38页
  4.1.2 历史与记忆的积淀第38页
  4.1.3 物质功能的升华第38-40页
 4.2 地域因素第40-46页
  4.2.1 地方民风民俗第41-44页
  4.2.2 自然环境第44-46页
 4.3 从类型学角度研究生活场所的表达第46-51页
  4.3.1 类型学的理论基础:类型概念第46页
  4.3.2 类型学对生活场所建构的启示第46-51页
第五章 小城镇住区生活场所的层次性第51-60页
 5.1 小城镇生活空间的层次性第51-52页
 5.2 小城镇生活场所层次性的特征第52-55页
  5.2.1 空间形态层次性的表意性第52-53页
  5.2.2 层次性中的整体感特征第53-54页
  5.2.3 层次性中的领域感特征第54-55页
 5.3 小城镇住区生活场所建构中层次性的表达第55-60页
  5.3.1 不同交往圈层次第55-57页
  5.3.2 中心第57-58页
  5.3.3 连续第58-60页
第六章 小城镇住区生活场所的互动性第60-67页
 6.1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第60-65页
  6.1.1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的场所第60页
  6.1.2 交往空间的形态要素及组织第60-65页
 6.2 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流互动第65-67页
  6.2.1 人·环境·行为第65页
  6.2.2 使用者的参与和主体性的发挥第65-67页
第七章 湘西王村经济开发区居住小区的实践、探索与分析第67-80页
 7.1 小城镇居住环境建设开发模式的探讨第67-69页
  7.1.1 小城镇住宅建设开发方式简述第67页
  7.1.2 商业行为的房地产开发第67-68页
  7.1.3 政府行为的“集资代建”第68-69页
 7.2 湘西的地理自然环境第69页
 7.3 湘西民居聚落的启示第69-71页
  7.3.1 地形利用第69-70页
  7.3.2 街巷美学第70-71页
  7.3.3 乡土标志第71页
 7.4 王村经济开发区居住小区的建构意象第71-80页
  7.4.1 王村的地理自然环境第72-73页
  7.4.2 王村经济开发区总体布局意象第73-75页
  7.4.3 王村经济开发区居住小区建构意象第75-80页
第八章 结语第80-82页
致谢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证券监管、强制披露和法律救济
下一篇:合并会计报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