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部分 分子设计的方法学研究 | 第11-37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基于结构的分子设计方法 | 第12-20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一 分子对接是基于结构分子设计的关键 | 第13-15页 |
二 全新分子设计 | 第15-17页 |
三 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循环 | 第17-19页 |
四 基于结构分子设计方法的主要困难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人机交互可视化“对接—生长”法 | 第20-36页 |
前言 | 第20-21页 |
一 人机交互可视化“对接—生长”法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二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三 以HIV—1蛋白酶抑制剂为例研究人机交互可视化“对接—生长”法 | 第25-36页 |
1 HIV—1蛋白酶的刚性结合腔为模板的可行性研究 | 第25-27页 |
2 人机交互可视化“对接—生长”法的研究 | 第27-36页 |
2.1 4—羟基吡喃酮为母核的分子设计 | 第28-30页 |
2.2 [2.2.1]双环庚酮为母核的全新分子设计 | 第30-34页 |
2.3 结论 | 第34-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二部分 非肽类HIV—1蛋白酶抑制剂的全新分子设计与合成 | 第37-76页 |
前言 | 第37-38页 |
第一章 非肽类HIV—1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现状 | 第38-51页 |
一 HIV—1蛋白酶的结构和作用机理 | 第38-39页 |
二 HIV—1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现状 | 第39-50页 |
1 拟肽类 | 第42-43页 |
2 非肽类 | 第43-49页 |
2.1 拟肽类衍化而来的无环醇类 | 第44-46页 |
2.2 C2对称的环脲类非肽抑制剂 | 第46-48页 |
2.3 不对称的吡喃酮类 | 第48-49页 |
3 抑制剂的C2对称性问题 | 第49-50页 |
三 HIV-1蛋白酶抑制剂数据库的建立 | 第50-51页 |
第二章 小分子非肽类HIV—1蛋白酶抑制剂的基于结构设计 | 第51-63页 |
一 前言 | 第51-52页 |
二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三 结果和讨论 | 第53-63页 |
1 酶结合腔结构特征及其与已知抑制剂结合模式的分析 | 第53-56页 |
1.1 HIV—1蛋白酶结合腔的结构特征分析 | 第53-56页 |
1.2 已知HIV—1蛋白酶/抑制剂复合物结合模式分析 | 第56页 |
2 起始“种片断”的设计 | 第56-58页 |
3 “对接—生长”循环设计候选先导物 | 第58-63页 |
第三章 候选先导物金刚烷酮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63-76页 |
一 2—羟基金刚烷—6—酮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63-65页 |
1 合成路线设计 | 第63-64页 |
2 结果和讨论 | 第64-65页 |
二 2—氮杂金刚烷—6—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 第65-67页 |
1 合成路线设计 | 第65-67页 |
2 结果和讨论 | 第67页 |
三 实验部分 | 第67-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附图 | 第78-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