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页 |
| <中文关键词> | 第4-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 <英文关键词> | 第5-6页 |
| 1 前言 | 第6-7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10页 |
| ·实验材料 | 第7-8页 |
| ·实验方法 | 第8-9页 |
| ·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 第9-10页 |
| ·统计方法 | 第10页 |
| 3 结果及其分析 | 第10-16页 |
| ·一般性状 | 第10-11页 |
| ·给药后各组兔体温、体重情况 | 第11页 |
| ·给药后各组兔WBC情况 | 第11-12页 |
| ·给药后各组兔鼻分泌液pH值情况 | 第12-13页 |
| ·给药后各组兔鼻粘液纤毛传输时间情况 | 第13页 |
| ·给药后各组兔窦腔粘膜钙、镁含量情 | 第13-14页 |
| ·给药后各组动物窦腔炎症情况 | 第14-15页 |
| ·窦腔粘膜扫描电镜(SEM)结果 | 第15-16页 |
| 4 讨论 | 第16-26页 |
| ·中医对ARS的认识及鼻窦炎口服液的立法组方依据 | 第16-18页 |
| ·西医对ARS的认识及对照药的选择 | 第18-20页 |
| ·关于ARS动物模型 | 第20-21页 |
| ·鼻窦炎口服液对ARS兔鼻粘膜纤毛输送系统(nasal mucociliary transporting system)的作用机理 | 第21-26页 |
| 5 结论 | 第26页 |
| 6 问题与展望 | 第26-28页 |
| ·关于动物模型 | 第26页 |
| ·关于指标的选择 | 第26-28页 |
| 致谢 | 第28-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 附图 | 第3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