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25页 |
·联肢剪力墙及联肢核心筒壁中连梁的作用 | 第10-13页 |
·对已提出的几种用于小跨高比高剪压比抗震连梁的设计方案的评述 | 第13-22页 |
·交叉暗柱(或称暗撑)配筋方案 | 第13-16页 |
·降低剪压比上限和提高箍筋用量的普通配筋方案 | 第16-19页 |
·菱形筋方案 | 第19-21页 |
·对角交叉斜筋方案 | 第21-22页 |
·本研究组的研究成果及本文的研究目的与任务 | 第22-23页 |
·本研究组的研究成果 | 第22-23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的研究工作 | 第23-25页 |
2 试验方案 | 第25-33页 |
·试验方案及试验构件的设计 | 第25-30页 |
·试验加载制度 | 第30页 |
·构件的失效判别依据 | 第30页 |
·量测的主要内容 | 第30-33页 |
3 试验现象与试验结果 | 第33-68页 |
·加载及数据处理说明 | 第33页 |
·构件CB-35 的试验现象与试验结果 | 第33-42页 |
·构件基本情况 | 第33页 |
·CB-35 钢筋编号与测点位置 | 第33-34页 |
·受力过程和试验现象 | 第34-36页 |
·滞回特性 | 第36-37页 |
·钢筋的应变分布 | 第37-42页 |
·构件CB-36 的试验现象与试验结果 | 第42-52页 |
·构件基本情况 | 第42页 |
·CB-36 钢筋编号与测点位置 | 第42-43页 |
·受力过程和试验现象 | 第43-45页 |
·滞回特性 | 第45-46页 |
·钢筋的应变分布 | 第46-51页 |
·纵筋相对端块的滑移 | 第51-52页 |
·构件CB-37 的试验现象与试验结果 | 第52-60页 |
·构件基本情况 | 第52页 |
·CB-37 钢筋编号与测点位置 | 第52页 |
·受力过程和试验现象 | 第52-54页 |
·滞回特性 | 第54页 |
·钢筋的应变分布 | 第54-60页 |
·构件CB-38 的试验现象与试验结果 | 第60-68页 |
·构件基本情况 | 第60-61页 |
·CB-38 钢筋编号与测点位置 | 第61页 |
·受力过程和试验现象 | 第61-63页 |
·滞回特性 | 第63页 |
·钢筋的应变分布 | 第63-67页 |
·纵筋相对端块的滑移 | 第67-68页 |
4 试验结果的分析 | 第68-76页 |
·试验构件的最终破坏照片及对比 | 第68-69页 |
·连梁的剪切变形规律 | 第69-70页 |
·连梁的抗震性能分析 | 第70-76页 |
·承载能力退化 | 第71-72页 |
·刚度退化 | 第72-73页 |
·延性 | 第73-75页 |
·耗能性能 | 第75-76页 |
5 综合斜筋小跨高比连梁设计建议 | 第76-88页 |
·小跨高比连梁主要设计参数对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76-78页 |
·对角斜筋与菱形筋作用及构件受力特性 | 第76-78页 |
·关于综合斜筋方案连梁的剪压比上限取值 | 第78页 |
·综合斜筋小跨高比连梁的抗弯能力和抗剪能力 | 第78-82页 |
·综合斜筋小跨高比连梁的斜截面承载力 | 第79-82页 |
·综合斜筋小跨高比连梁的抗弯承载力 | 第82页 |
·综合斜筋方案小跨高比连梁设计的其它措施 | 第82-83页 |
·综合斜筋方案小跨高比连梁设计算例 | 第83-85页 |
·对综合斜筋方案小跨高比连梁的评述 | 第85-86页 |
·小跨高比连梁和细长连梁的界限跨高比 | 第86页 |
·关于提交给《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修订组的小跨高比连梁的设计方法建议 | 第86-88页 |
6 对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附录 | 第93-105页 |
附录A 各试件的箍筋应变值 | 第93-103页 |
附录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03-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