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9-11页 |
第一章 家庭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 第11-17页 |
·家庭、家庭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 | 第11-13页 |
·家庭、家庭教育及家庭道德教育的含义 | 第11-12页 |
·家庭教育的特点 | 第12-13页 |
·家庭道德教育的地位和特点 | 第13-14页 |
·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 | 第14-17页 |
·家庭道德教育是人社会化的重要基础和主要渠道 | 第14-15页 |
·家庭道德教育能促进社会道德文化的传递和发展 | 第15页 |
·家庭道德教育是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社会转型对家庭道德教育的影响 | 第17-22页 |
·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 | 第17-18页 |
·社会转型的含义 | 第17页 |
·社会转型的特征 | 第17-18页 |
·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 | 第18-19页 |
·社会转型对家庭结构的影响 | 第19-22页 |
·核心家庭 | 第19-20页 |
·隔代家庭 | 第20-21页 |
·单亲家庭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社会转型过程中家庭道德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 第22-28页 |
·青少年价值观现状分析 | 第22-24页 |
·家庭亲子关系调查分析 | 第24-25页 |
·家庭道德教育调查分析 | 第25-28页 |
第四章 我国古代及国外家庭道德教育对转型期家庭道德教育的启示 | 第28-35页 |
·《颜氏家训》中的家庭教育思想 | 第28-30页 |
·《曾国藩家训》中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 | 第30-31页 |
·中美家庭教育思想比较 | 第31-33页 |
·中日家庭德育比较 | 第33-35页 |
第五章 社会转型过程中家庭道德教育的提升路径 | 第35-44页 |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家庭德育观 | 第35-36页 |
·转变“德育乃学校之事”的错误认识 | 第35页 |
·教育目标要现实化、平常化 | 第35-36页 |
·树立科学的子女观 | 第36页 |
·树立持续的家庭德育发展观 | 第36页 |
·优化家庭德育内容,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 | 第36-38页 |
·加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价值观引导 | 第36-37页 |
·补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家庭德育内容 | 第37-38页 |
·摈弃“重智轻德”理念,将德育放在首位 | 第38页 |
·提高家长素质,建立现代家庭德育体制 | 第38-40页 |
·提高家长素质,建设学习型家庭 | 第38-39页 |
·营造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 | 第39页 |
·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相统一的现代家庭德育体制 | 第39-40页 |
·批判地继承中外家庭道德教育思想,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家庭德育模式 | 第40-44页 |
·吸收我国传统家庭德育的精华 | 第40-41页 |
·借鉴国外先进德育理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第41页 |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德育模式 | 第41-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8-49页 |
附录2:家庭道德教育调查问卷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