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3-34页 |
1 反刍动物片形吸虫病 | 第13-17页 |
·病原体 | 第13-14页 |
·宿主 | 第14-15页 |
·中间宿主 | 第14页 |
·终末宿主 | 第14-15页 |
·片形吸虫病的危害及其诊断防治 | 第15-17页 |
·片形吸虫病的危害 | 第15页 |
·片形吸虫病的诊断 | 第15-16页 |
·片形吸虫病的防治 | 第16-17页 |
2 片形吸虫免疫学研究 | 第17-25页 |
·抗原 | 第18-19页 |
·疫苗 | 第19-21页 |
·免疫机制 | 第21-25页 |
·片形吸虫免疫效应机制 | 第21-23页 |
·片形吸虫免疫逃避机制 | 第23-25页 |
3 细胞因子免疫机制的调节作用 | 第25-30页 |
·IFN-γ和IL-10相互作用 | 第27-29页 |
·片形吸虫感染与宿主表达INF-γ | 第29-30页 |
·片形吸虫感染与宿主表达IL-10 | 第30页 |
4 大片吸虫感染水牛后宿主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5 水牛-大片吸虫的危害及对该病研究取得的成果 | 第32-33页 |
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34-58页 |
研究一 健康水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总数计数、分类计数和增殖实验 | 第34-50页 |
实验一 实验动物的筛选 | 第34-38页 |
1 材料 | 第34-3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6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6-38页 |
实验二 健康水牛外周血白细胞总数计数和分类计数 | 第38-41页 |
1 材料 | 第3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8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8-39页 |
4 讨论 | 第39-41页 |
实验三 MTT法测定广西水牛外周血白细胞增殖能力 | 第41-49页 |
1 材料 | 第41-4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3-47页 |
4 讨论 | 第47-49页 |
研究一小结 | 第49-50页 |
研究二 不同刺激因子刺激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IFN-γ和IL-10水平特性研究 | 第50-58页 |
实验一 大片吸虫抗原的制备 | 第50-52页 |
1 材料 | 第50页 |
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50-52页 |
实验二 FgESP、ConA、PHA和LPS刺激PBMC产生IFN-γ和IL-10水平的研究 | 第52-57页 |
1 材料 | 第5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3-56页 |
4 讨论 | 第56-57页 |
研究二小结 | 第57-58页 |
课题研究总结 | 第58-60页 |
课题下一步计划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附录一 | 第68-69页 |
附录二 | 第69-71页 |
附录三 | 第71-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