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第一部 分文献综述 | 第14-56页 |
第1章 抗菌肽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 | 第14-33页 |
1 抗菌肽的理化性质 | 第14-15页 |
2 抗菌肽的分类 | 第15-18页 |
·α-螺旋型抗菌肽 | 第15-16页 |
·β-折叠型抗菌肽 | 第16页 |
·具环状结构的抗菌肽 | 第16-17页 |
·伸展性结构的抗菌肽 | 第17-18页 |
3 影响抗菌肽活性的结构参数 | 第18-23页 |
·构象 | 第18-19页 |
·电荷 | 第19-21页 |
·两亲性和疏水力矩 | 第21页 |
·疏水性 | 第21-22页 |
·极角 | 第22-23页 |
4 抗菌肽的结构改造 | 第23-25页 |
·残基替换 | 第23-24页 |
·杂合肽 | 第24页 |
·截取天然抗菌肽的部分序列 | 第24页 |
·增加正电荷含量 | 第24-25页 |
5 展望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3页 |
第2章 抗菌肽抗菌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33-46页 |
1 抗菌肽的抗菌作用 | 第33-34页 |
2 抗菌肽抗细菌的作用机理 | 第34-40页 |
·抗菌肽与细菌细胞壁的作用 | 第34页 |
·抗菌肽与细菌细胞膜的作用 | 第34-37页 |
·抗菌肽与细菌胞质内靶目标的作用 | 第37-40页 |
3 展望 | 第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6页 |
第3章 小分子多肽抗体的研究进展 | 第46-56页 |
1 小分子多肽与载体偶联和使用免疫佐剂 | 第46-47页 |
2 融合表达小分子多肽 | 第47-49页 |
3 小分子多肽基因的核酸免疫 | 第49-50页 |
4 核酸与蛋白/菌液联合免疫 | 第50-51页 |
5 在小分子多肽中引入多抗原肽结构 | 第51-52页 |
6 展望 | 第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第二部分 新疆家蚕抗菌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 第56-101页 |
第1章 新疆家蚕抗菌肽基因修饰及结构与活性关系研究 | 第57-9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9-64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59页 |
·常规溶液 | 第59-60页 |
·引物设计与基因合成 | 第60-61页 |
·修饰基因的克隆 | 第61-63页 |
·序列分析 | 第63页 |
·推导的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分析 | 第63页 |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3页 |
·融合蛋白的表达、SDS-PAGE检测及纯化 | 第63页 |
·表达产物的抑菌活性检测 | 第63-64页 |
·表达产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64页 |
·表达产物的体内抑菌实验 | 第64页 |
2 结果 | 第64-80页 |
·修饰基因的PCR扩增 | 第64页 |
·修饰抗菌肽基因cDNA片段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及两亲性分析 | 第64-68页 |
·推导的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分析 | 第68-70页 |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0-71页 |
·融合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 第71-73页 |
·表达产物的抑菌活性检测 | 第73页 |
·表达产物的定量及最小抑菌浓度(MIC) | 第73-74页 |
·表达产物的体内抑菌实验 | 第74-80页 |
3 讨论 | 第80-86页 |
·抗菌肽修饰体的α-螺旋结构 | 第81-82页 |
·抗菌肽修饰体的两亲性分析 | 第82-84页 |
·抗菌肽修饰体的疏水性分析 | 第84页 |
·抗菌肽修饰体的电荷数分析 | 第84-85页 |
·抗菌肽修饰体中关键残基替换的分析 | 第85-86页 |
4 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第2章 新疆家蚕抗菌肽对雏鸡的促生长及血清激素、理化指标的影响 | 第91-10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3-94页 |
·试验材料 | 第93页 |
·试验分组 | 第93页 |
·饲养管理 | 第93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93-94页 |
·数据统计处理 | 第9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4-97页 |
·不同阶段雏鸡增重 | 第94-95页 |
·雏鸡日耗料量和料重比 | 第95页 |
·总蛋白、尿素氮水平 | 第95-96页 |
·血清T3水平 | 第96页 |
·血清T4水平 | 第96-97页 |
·血清IGF-1水平 | 第97页 |
3 讨论 | 第97-99页 |
4 结论 | 第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1页 |
第三部分 新疆家蚕抗菌肽抗菌作用机理的研究 | 第101-160页 |
第1章 核酸免疫法制备新疆家蚕抗菌肽抗体 | 第103-11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5-108页 |
·材料和试剂 | 第105页 |
·推导的蛋白质抗原表位预测分析 | 第105页 |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05-106页 |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和空载pcDNA3的大量制备及纯化 | 第106页 |
·Cecropin-XJ的原核表达 | 第106页 |
·重组质粒在小鼠肝脏中的瞬时表达 | 第106页 |
·重组蛋白抗血清的制备 | 第106-107页 |
·免疫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ELISA检测 | 第107-108页 |
·统计分析 | 第10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8-114页 |
·推导的蛋白质抗原表位预测分析结果 | 第108-109页 |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09-110页 |
·Cecropin-M2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110-111页 |
·重组质粒在真核细胞中表达的RT-PCR检测 | 第111-112页 |
·免疫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ELISA检测结果 | 第112-114页 |
3 讨论 | 第114-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19页 |
第2章 新疆家蚕抗菌肽与细菌DNA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 第119-1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1-123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121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体DNA的提取 | 第121-122页 |
·抗菌肽Cecropin-XJ的纯化 | 第122页 |
·凝胶阻滞实验 | 第122-123页 |
·紫外光谱法检测抗菌肽Cecropin-XJ与金黄色葡萄球菌DNA的相互作用 | 第123页 |
·荧光光谱法检测抗菌肽Cecropin-XJ与金黄色葡萄球菌DNA的相互作用 | 第123页 |
·抗菌肽Cecropin-XJ对EB—DNA复合体系滴定的荧光光谱 | 第123页 |
·EB对复合体系Cecropin-XJ—DNA滴定的荧光光谱 | 第123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123-131页 |
·抗菌肽的纯化结果 | 第123-125页 |
·凝胶阻滞实验结果 | 第125-126页 |
·抗菌肽Cecropin-XJ与金黄色葡萄球菌DNA相互作用的紫外光谱 | 第126-127页 |
·抗菌肽Cecropin-XJ与金黄色葡萄球菌DNA结合的荧光光谱 | 第127-128页 |
·抗菌肽Cecropin-XJ对EB—DNA复合体系滴定的荧光光谱结果 | 第128-129页 |
·EB对复合体系Cecropin-XJ—DNA滴定的荧光光谱 | 第129-130页 |
·抗菌肽Cecropin-XJ与金黄色葡萄球菌DNA的结合方式与Scatchard方程 | 第130-131页 |
·抗菌肽Cecropin-XJ与DNA的作用模式 | 第131页 |
3 结论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4页 |
第3章 新疆家蚕抗菌肽抗菌作用的超微结构观察 | 第134-14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35-137页 |
·新疆家蚕抗菌肽 | 第135页 |
·仪器 | 第135-136页 |
·受体菌和试剂 | 第136页 |
·抗菌肽抑菌活性检测 | 第136页 |
·抗菌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136页 |
·抗菌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 第136页 |
·扫描电镜观察抗菌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影响 | 第136-137页 |
·透射电镜观察抗菌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影响的超微结构 | 第137页 |
2 结果 | 第137-142页 |
·抗菌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 | 第137页 |
·抗菌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137-138页 |
·抗菌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 第138-139页 |
·扫描电镜观察抗菌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影响的结果 | 第139-140页 |
·透射电镜观察抗菌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影响的超微结构 | 第140-142页 |
3 讨论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46页 |
第4章 免疫胶体金法研究抗菌肽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中定位 | 第146-16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47-149页 |
·受体菌和试剂 | 第147-148页 |
·用于检测的新疆家蚕抗菌肽 | 第148页 |
·仪器 | 第148页 |
·抗菌肽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检测 | 第148页 |
·抗菌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动力学 | 第148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样品的抗菌肽处理 | 第148页 |
·超薄切片的制备 | 第148-149页 |
·免疫胶体金标记及染色 | 第149页 |
2 结果 | 第149-152页 |
·抗菌肽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抑菌动力学 | 第149-150页 |
·免疫电镜观察结果 | 第150-152页 |
3 讨论 | 第152-156页 |
·在抗菌肽处理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壁与质壁分离 | 第152-154页 |
·抗菌肽进入细胞内 | 第154-155页 |
·抗菌肽与细胞质膜相互作用 | 第155-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0页 |
第四部分 结论与展望 | 第160-162页 |
附录1 英文缩略语 | 第162-163页 |
附录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63-165页 |
致谢 | 第165-166页 |
个人简介 | 第166-16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167-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