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黄梅戏的历史发展源流 | 第8页 |
第一节 黄梅戏的起源 | 第8页 |
第二节 黄梅戏的发展 | 第8页 |
第二章 黄梅戏唱腔的音乐特征 | 第8-11页 |
第一节 唱腔分类 | 第9页 |
第二节 调式特征 | 第9页 |
第三节 常用音乐语汇 | 第9-10页 |
第四节 旋律特征 | 第10页 |
第五节 节奏特点 | 第10-11页 |
第三章 黄梅戏唱腔的演唱特征 | 第11-24页 |
第一节 黄梅戏的演唱技术特点 | 第11-19页 |
一、语言与咬字吐字 | 第11-14页 |
二、喉头位置 | 第14-15页 |
三、用声 | 第15页 |
四、呼吸 | 第15-16页 |
五、共鸣 | 第16-17页 |
六、润腔手法 | 第17-19页 |
㈠ 摇声装饰 | 第17-18页 |
㈡ 新腔与老腔的演唱修饰经验 | 第18-19页 |
第二节 表演特征及其情感表达 | 第19-20页 |
一、表演特征 | 第19-20页 |
二、情感表达 | 第20页 |
第三节 黄梅戏《女驸马》中《谁料皇榜中状元》演唱艺术处理 | 第20-24页 |
一、《谁料皇榜中状元》介绍 | 第20-22页 |
㈠ 唱腔属性 | 第21页 |
㈡ 唱腔的旋律音程 | 第21页 |
㈢ 唱腔的节奏 | 第21页 |
㈣ 唱腔的调式调性 | 第21-22页 |
二、《谁料皇榜中状元》的演唱艺术处理 | 第22-24页 |
㈠ 唱腔中的“情” | 第22页 |
㈡ 唱腔中的“字” | 第22-23页 |
㈢ 唱腔中的“声” | 第23页 |
㈣ 唱腔中的“表” | 第23-24页 |
第四章 黄梅戏在新时期的传承发展及对民族演唱的影响 | 第24-29页 |
第一节 新时期黄梅戏的传承与创新 | 第24-28页 |
一、呼吁关注 | 第24-25页 |
二、创作不同种类的作品 | 第25页 |
三、表演形式变化 | 第25-26页 |
四、利用传媒 | 第26-27页 |
五、提高演员素质 | 第27页 |
六、推向市场 | 第27-28页 |
第二节 黄梅戏的发展对民族声乐的影响和意义 | 第28-29页 |
结语 | 第29-30页 |
主要参考著作及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附录:谱例索引 | 第32-35页 |
后记 | 第35-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