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大的非线性光学响应的分子设计

提要第1-8页
第一章 前言第8-16页
   ·非线性光学第8-9页
   ·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发展第9-10页
   ·第一超极化率第10-11页
   ·论文课题的选择、目的和研究内容第11-16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第16-38页
   ·分子轨道理论第17-21页
     ·闭壳层分子的HFR 方程第17-20页
     ·开壳层分子的HFR 方程第20-21页
   ·电子相关问题第21-31页
     ·物理图象第22-23页
     ·电子相关能第23-24页
     ·组态相互作用(Configuration interaction, CI)第24-26页
     ·耦合簇方法(Coupled-cluster, CC)第26-28页
     ·微扰理论方法第28-31页
   ·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第31-33页
   ·电子激发态理论第33-36页
   ·基组的选择第36-38页
第三章 锂原子掺杂高分子链的新型电子化物的大的非线性光学响应第38-54页
   ·引言第38-39页
   ·计算方法第39-41页
   ·结果与讨论第41-53页
     ·几何结构第41-45页
     ·静态第一超极化率第45-53页
   ·结论第53-54页
第四章 配体数与电子化物的第一超极化率的碱金属原子序数依赖性.第54-64页
   ·引言第54-55页
   ·计算方法第55-56页
   ·结果与讨论第56-64页
     ·(HCN)_n…Li 和 Li…(HCN)n (n=1,2,3)簇体的几何特征第56-58页
     ·第一超极化率第58-63页
     ·总结第63-64页
第五章 第一超极化率的骨架形状效应的理论研究第64-74页
   ·引言第64-65页
   ·计算方法第65-66页
   ·结果与讨论第66-73页
     ·平衡几何第66-69页
     ·电学性质第69-73页
   ·结论第73-74页
第六章 氮原子掺杂取代的超短碳纳米管的静态第一超极化率的理论研究第74-88页
   ·引言第74-75页
   ·计算方法第75-78页
   ·结果与讨论第78-87页
     ·平衡几何第78-80页
     ·偶极距和第一超极化率第80-87页
   ·结论我第87-88页
第七章 第一超极化率的锂盐效应以及多锂盐的锂掺杂效应的理论研究第88-98页
   ·引言第88-89页
   ·计算方法第89-90页
   ·结果与讨论第90-97页
   ·结论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25页
摘要第125-129页
Abstract第129-133页
致谢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几类含Si、C的小分子结构和稳定性的理论研究
下一篇:新型拓扑结构的功能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自组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