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变量注释表 | 第23-25页 |
1 绪论 | 第25-3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5-2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6-3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2 研究区域地质采矿环境 | 第35-46页 |
2.1 工程地理位置 | 第35页 |
2.2 自然地理 | 第35-36页 |
2.3 地质概况 | 第36-38页 |
2.4 研究区域下伏采空区情况 | 第38-41页 |
2.5 研究区域浅部地层赋存状态勘探 | 第41-43页 |
2.6 研究区域建设场地残余变形特征 | 第43-4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3 长壁垮落法老采空区“活化”机理 | 第46-60页 |
3.1 长壁垮落法开采老采空区覆岩移动破坏特征 | 第46-47页 |
3.2 老采空区覆岩结构力学模型 | 第47-55页 |
3.3 长壁垮落法开采老采空区失稳机理与“活化”类型 | 第55-57页 |
3.4 武云高速下伏老采空区活化特征 | 第57-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4 车辆动荷载扰动下老采空区安全深度的确定 | 第60-82页 |
4.1 老采空区建设场地地基的特殊性 | 第60页 |
4.2 老采空区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确定 | 第60-67页 |
4.3 车辆动荷载特性 | 第67-69页 |
4.4 车辆荷载扰动深度的模拟研究 | 第69-78页 |
4.5 老采空区安全深度的确定 | 第78-8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5 高速公路建设场地稳定性的组合评判模型研究 | 第82-108页 |
5.1 组合评判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82-86页 |
5.2 组合评判模型的构建 | 第86-96页 |
5.3 组合评判模型中权重和隶属度的确定 | 第96-103页 |
5.4 模糊算子的分析与选取 | 第103-104页 |
5.5 武云高速建设场地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措施 | 第104-10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6 老采空区上方高速公路建设场地移动变形的组合预测模型研究 | 第108-125页 |
6.1 已有预测模型及其评价 | 第108-112页 |
6.2 组合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112-119页 |
6.3 组合预测模型预测效果分析 | 第119-120页 |
6.4 武云高速建设场地移动变形预测分析 | 第120-12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7 高速公路穿越煤矿老采空区安全性评价一般程序 | 第125-137页 |
7.1 老采空区上方高速公路安全性评价一般流程 | 第125-128页 |
7.2 研究区域资料搜集方法及清单 | 第128-129页 |
7.3 室内外勘测的技术方法 | 第129-133页 |
7.4 高速公路下伏老采空区治理对策 | 第133-135页 |
7.5 研究报告编写内容 | 第135-136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37-141页 |
8.1 结论 | 第137-139页 |
8.2 论文创新点 | 第139页 |
8.3 不足与展望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4页 |
附录1 | 第154-156页 |
附录2 | 第156-163页 |
附录3 | 第163-164页 |
作者简历 | 第164-16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