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前言 | 第11-29页 |
1 NO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1-12页 |
2 NO 在动物体中的研究 | 第12-17页 |
3 NO 在植物中的研究 | 第17-22页 |
4 NO 在微生物中的研究 | 第22-27页 |
5 小结和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一部分 S. aureus RN6390 生物膜和浮游菌中nos 基因表达的差异及外源 NO 对生物膜的影响 | 第29-38页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9-30页 |
·菌株和培养基 | 第29页 |
·试剂 | 第29页 |
·仪器 | 第29-3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0-33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 RN6390 生物膜模型的构建 | 第30页 |
·定量 PCR 检测 S.aureus RN6390 生物膜及浮游菌中nos基因mRNA的表达差异 | 第30-32页 |
·NO 供体 SNP 对 S. aureus RN6390 生物膜的影响 | 第32页 |
·NO 清除剂PTIO 对S. aureus RN6390 生物膜的影响 | 第32-3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3-37页 |
·S. aureus RN6390 生物膜模型的构建 | 第33-34页 |
·S. aureus RN6390浮游菌及生物膜细菌中nos基因的表达差异 | 第34-36页 |
·NO 供体SNP 对S. aureus RN6390 生物膜的影响 | 第36页 |
·NO 清除剂PTIO 对S. aureus RN6390 生物膜的影响 | 第36-37页 |
4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二部分 一种简便高效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电击转化方法的研究 | 第38-46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8-40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38-39页 |
·试剂 | 第39页 |
·溶液及培养基 | 第39页 |
·仪器 | 第39-4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质粒的大量抽提 | 第40-41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 RN4220 电击转化感受态的制备 | 第41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 RN4220 的电击转化 | 第41-42页 |
·该方法的普遍性 | 第42页 |
3 结果 | 第42-45页 |
·不同处理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电击转化率与存活率的关系 | 第43-44页 |
·该方法应用的普遍性 | 第44-45页 |
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部分 S. aureus RN6390 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 第46-60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6-49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46-47页 |
·试剂 | 第47页 |
·常用缓冲液及溶液 | 第47-48页 |
·仪器 | 第48-4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9-56页 |
·打靶载体pMADΔnos的构建 | 第49-53页 |
·打靶载体pMADΔnos电转入S. aureus RN4220及RN6390 | 第53-54页 |
·S. aureus RN6390 nos基因缺失突变株的筛选 | 第54-55页 |
·S. aureus RN6390 nos基因缺失突变株的鉴定 | 第55-5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6-59页 |
·打靶载体pMADΔnos的构建 | 第56-57页 |
·打靶载体pMADΔnos电转入S. aureus RN4220及RN6390 | 第57页 |
·S. aureus RN6390 nos基因缺失突变株的筛选 | 第57-58页 |
·S. aureus RN6390 nos基因缺失突变株的鉴定 | 第58-59页 |
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部分 nos 基因缺失对 S. aureus RN6390 生物膜及其抗生素敏感性的影响 | 第60-64页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60-61页 |
·菌株和培养基 | 第60页 |
·试剂 | 第60页 |
·仪器 | 第60-6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生物膜实验 | 第61页 |
·最低生物膜消除浓度(MBEC) | 第61-6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2-63页 |
·生物膜形成实验 | 第62-63页 |
·最低生物膜消除浓度(MBEC) | 第63页 |
4 小结 | 第63-64页 |
总结和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文章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