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0页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7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述评 | 第7-9页 |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第9-10页 |
第二章 当代中国地方治理:概念、现状与反思 | 第10-19页 |
一、“地方治理”释义 | 第10-13页 |
(一) 作为经典理论的“治理” | 第10-11页 |
(二) “地方治理”的实践发端与理论内涵 | 第11-12页 |
(三) “地方治理”概念的分析架构 | 第12-13页 |
(四) 本文使用“地方治理”的视角 | 第13页 |
二、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现状 | 第13-16页 |
(一) 地方治理的流变 | 第13-14页 |
(二) 地方治理的基本模式 | 第14-15页 |
(三) 地方治理的基本特征 | 第15-16页 |
三、对于中国地方治理现状的反思 | 第16-19页 |
(一) 地方治理的不足及其根源 | 第16-17页 |
(二) 制度内核与治理模式的变革 | 第17页 |
(三) 地方治理创新的空间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地方治理成长与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探索 | 第19-27页 |
一、地方治理的发端:乡村与城市 | 第19-20页 |
(一) 基本背景 | 第19页 |
(二) 实践探索 | 第19-20页 |
(三) 意义作用 | 第20页 |
二、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探索:“地方政府创新奖”的案例 | 第20-24页 |
(一)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概论 | 第21页 |
(二) 内部管理创新与公共管理创新分布 | 第21-24页 |
(三) 社会发育与地方政府制度创新 | 第24页 |
三、当代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基本趋向:地方治理 | 第24-27页 |
(一) 基本趋向:地方治理 | 第24-25页 |
(二) 现实回应: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25页 |
(三) 哲学内涵:后现代的转向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一个治理的分析框架 | 第27-36页 |
一、地方治理创新的基本内容 | 第27-29页 |
(一) 政府、社会、公民的视角 | 第27-28页 |
(二) 政治、管理、法律的途径 | 第28-29页 |
二、地方治理创新的社会根基 | 第29-30页 |
(一) 政治文化的转型 | 第29-30页 |
(二) 利益关系的调整 | 第30页 |
(三) 民间组织的兴起 | 第30页 |
三、地方治理创新的主导:政府 | 第30-32页 |
(一) 政府的“元治理”作用 | 第30-31页 |
(二) 地方政府是地方治理创新的第一推动集团 | 第31页 |
(三) 地方官员是地方治理创新的直接启动者 | 第31-32页 |
四、地方治理创新中可能出现的异化 | 第32-33页 |
(一) 原因:地方政府的“自利”、“寻租”与权力关系的内卷化 | 第32-33页 |
(二) 表现:一元化的“多元”治理与扭曲的公共利益 | 第33页 |
五、地方治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 第33-36页 |
(一) 以社会为中心进行行政创新 | 第33-34页 |
(二) 跳出行政层面的单一思维 | 第34-35页 |
(三) 充分挖掘、利用现有的制度资源 | 第35-36页 |
第五章 分析框架的应用:P 区社区治理创新的个案 | 第36-42页 |
一、体制转轨、社会变迁与创新的根基 | 第36-37页 |
二、同级压力、个人作用与创新的启动 | 第37-38页 |
三、制度模仿、制度改造与创新的实践 | 第38-40页 |
四、权力冲突、制度背离与创新的异化 | 第40-42页 |
结论:社会的兴起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8-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