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12页 |
1 综述 | 第12-17页 |
·关于旅游公路景观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3页 |
·旅游公路植被景观研究特征 | 第13-14页 |
·侧重于旅游公路周围空间布局的研究 | 第14页 |
·对于旅游公路植被研究少,多出于生态绿化的要求 | 第14页 |
·旅游公路景观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入扩展和细化 | 第14页 |
·旅游公路植被景观研究的目的 | 第14-15页 |
·构建通往旅游区旅游公路沿线的植被景观体系 | 第15页 |
·运用直观的手法,展示各种旅游公路的植被组合以及景观设计 | 第15页 |
·推广并倡导对于旅游公路植被景观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 第15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5-17页 |
·地理位置 | 第15-16页 |
·地貌类型 | 第16页 |
·水域特征 | 第16页 |
·山体层次 | 第16-17页 |
2 "岗南—西柏坡—温塘"段旅游公路植被景观研究设计 | 第17-43页 |
·具有公共交通意义的旅游公路植被景观设计方案 | 第17-25页 |
·水域景观 | 第17-19页 |
·山路景观 | 第19-21页 |
·居民点景观 | 第21-23页 |
·艺术走廊 | 第23-25页 |
·景区间旅游通道植被景观设计方案 | 第25-33页 |
·工矿区 | 第25-27页 |
·一般农田 | 第27-29页 |
·休闲区 | 第29-31页 |
·上坝公路 | 第31-33页 |
·景区内旅游通道植被景观设计方案 | 第33-43页 |
·景区入口 | 第34-35页 |
·中心广场 | 第35-38页 |
·景区步行路 | 第38-40页 |
·景区观景台 | 第40-43页 |
3 旅游公路植被景观规律性的认识 | 第43-49页 |
·针对不同景观类型,采用多种设计规划方法 | 第43-44页 |
·准确把握"形"与"势"在旅游公路中的运用 | 第43页 |
·景观特征不同,规划设计方法不同 | 第43-44页 |
·因地制宜,设计风格多样化 | 第44-46页 |
·整体设计突出景观学与生态学理念 | 第46-47页 |
·理念 | 第46-47页 |
·景观学的运用 | 第47页 |
·生态学的运用 | 第47页 |
·设计体现公路植被景观与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融合 | 第47-49页 |
·结合沿途人文景观,展示地域人文特色 | 第47页 |
·创造良好的旅游地形象展示的空间 | 第47页 |
·促进沿线区域经济的发展 | 第47-49页 |
4 结论 | 第49-57页 |
·对太行山低丘陵旅游公路植被景观规划提供现实指导意义 | 第49-54页 |
·旅游公路两侧绿化带植被一览表 | 第49-50页 |
·中远景边坡植被一览表 | 第50-52页 |
·中远景观农作物、居民点植被详细类目 | 第52-53页 |
·景区植被详细类目 | 第53-54页 |
·丰富与深化旅游公路植被景观理论体系。 | 第54-55页 |
·规划出山区旅游公路景观植被体系,突出山区旅游公路植被景观特色 | 第54-55页 |
·拓展旅游公路景观理论研究的内容 | 第55页 |
·以图片、表格的形式展示规划设计的直观效果 | 第55页 |
·采用多种设计方法,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协调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图表清单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