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24页 |
·生物可降解材料 | 第10-20页 |
·淀粉/聚乳酸共混材料 | 第20-22页 |
·本课题的立论依据、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22-24页 |
第1章 支化聚乳酸的合成与表征 | 第24-32页 |
·前言 | 第24页 |
·实验部分 | 第24-26页 |
·试剂与原料 | 第24-25页 |
·支化聚乳酸的合成 | 第25页 |
·低分子量的支化聚乳酸的合成 | 第25页 |
·高分子量的支化聚乳酸的合成 | 第25页 |
·测试与表征 | 第25-26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5页 |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第25-26页 |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第26页 |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 第26页 |
·特性黏数的测定 | 第26页 |
·表观粘度分析 | 第26页 |
·接触角的测定 | 第2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1页 |
·支化聚乳酸的合成 | 第26-27页 |
·支化聚乳酸的结构表征 | 第27-28页 |
·支化聚乳酸的性能 | 第28-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2章 淀粉与聚乳酸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32-50页 |
·前言 | 第32页 |
·实验 | 第32-34页 |
·试剂与原料 | 第32-33页 |
·淀粉的改性 | 第33页 |
·淀粉与聚乳酸接枝共聚物的合成 | 第33页 |
·淀粉与聚乳酸接枝共聚物的合成 | 第33页 |
·淀粉接枝聚乳酸的纯化 | 第33页 |
·测试与表征 | 第33-34页 |
·红外光谱(FTIR) | 第33页 |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3-34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34页 |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1H NMR) | 第34页 |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第34页 |
·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计算 | 第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4-49页 |
·接枝共聚物的合成 | 第34-36页 |
·接枝共聚物的表征 | 第36-44页 |
·接枝共聚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6-38页 |
·淀粉接枝聚乳酸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第38-41页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1-43页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43-44页 |
·影响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因素 | 第44-49页 |
·淀粉处理方式对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促进剂的添加对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 | 第45-47页 |
·其他因素对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3章 相容剂在淀粉/聚乳酸共混体系中的应用 | 第50-60页 |
·前言 | 第50页 |
·实验 | 第50-52页 |
·试剂与原料 | 第50页 |
·淀粉/聚乳酸共混物的制备 | 第50-51页 |
·添加支化聚乳酸的淀粉/聚乳酸共混物的制备 | 第50-51页 |
·添加淀粉-聚乳酸接枝共聚物的淀粉/聚乳酸共混物的制备 | 第51页 |
·测试与表征 | 第51-52页 |
·共混物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第51页 |
·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分析 | 第51页 |
·共混物的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51页 |
·共混物的吸水率的测定 | 第51-52页 |
·共混物的接触角分析 | 第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60页 |
·支化聚乳酸对淀粉/聚乳酸共混物的影响 | 第52-54页 |
·支化聚乳酸对共混物结晶行为的影响 | 第52页 |
·支化聚乳酸对淀粉/聚乳酸共混物断面形态的影响 | 第52-53页 |
·支化聚乳酸对淀粉/聚乳酸共混物耐水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接枝共聚物对淀粉/聚乳酸共混物的影响 | 第54-58页 |
·接枝共聚物对淀粉/聚乳酸共混物断面形态的影响 | 第54-56页 |
·接枝共聚物对共混物耐水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接枝共聚物对其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4章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个人简历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