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青木关地下河岩溶系统中的氮循环及其相关微生物作用与示踪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1 序言第11-27页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11-18页
     ·岩溶地下水资源及岩溶地下河系统第11-13页
     ·氮循环及其主要过程第13-15页
     ·论文选题依据第15-17页
     ·选题意义第17-18页
   ·研究现状分析第18-23页
     ·土壤及地下水氮循环研究现状第18-19页
     ·微生物在氮循环中的作用研究现状第19-20页
     ·岩溶地下水示踪研究现状第20-23页
   ·存在的问题第23页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及创新点第23-25页
     ·研究内容第23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23-25页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第25页
   ·实际工作量第25-27页
2 野外采样及检测第27-43页
   ·研究区概况第27页
   ·土壤样品采集和保存第27-38页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样品采集第27-32页
     ·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和浅层地下水样品采集第32页
     ·样品分析及分析方法第32-38页
   ·水样采集和分析第38-40页
     ·采样点第38页
     ·样品采集与检测第38-40页
   ·高分辨率示踪实验第40-43页
3 岩溶槽谷区土壤氮转化主要过程及微生物的状况第43-63页
   ·土壤微生物以及岩溶区土壤微生物的特征第43页
   ·实验结果第43-58页
     ·土壤化学指标检测结果第43-50页
     ·土壤微生物检测结果第50-56页
     ·土壤酶检测结果第56-58页
   ·结果分析第58-62页
     ·土壤氮素循环的主因子分析第58-61页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氮循环的聚类分析第61-62页
   ·本章结论第62-63页
4 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的垂直运移转化过程第63-77页
   ·实验结果第63-68页
     ·土壤营养元素分析结果第63-65页
     ·土壤微生物分析结果第65-66页
     ·土壤酶分析结果第66-67页
     ·土壤浅层地下水性质第67-68页
   ·土壤中“三氮”转化的主要过程第68-75页
     ·土壤中主要赋存的氮形态第68-69页
     ·土壤氮素迁移过程第69-72页
     ·微生物在土壤“三氮”转化中的作用第72-75页
   ·本章结论第75-77页
5 地下河水化学动态变化及补给途径研究第77-97页
   ·监测结果第78-88页
     ·地下河水文自动监测第78-79页
     ·野外监测结果第79-81页
     ·阴离子监测结果第81-83页
     ·金属离子检测结果第83-84页
     ·同位素监测结果第84页
     ·高分辨率示踪试验第84-86页
     ·微生物监测结果第86-88页
   ·地下河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第88-92页
     ·青木关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第88-89页
     ·地下河水质分析及氮素来源分析第89-92页
   ·地下河补给途径第92-96页
     ·地下河形态特征和地下水补给途径第92页
     ·微生物示踪分析地下水补给途径第92-96页
   ·本章结论第96-97页
6 结论与展望第97-101页
   ·研究结论第97-98页
     ·青木关地下河系统氮循环过程第97页
     ·微生物和化学示踪地下河补给途径第97-98页
     ·地下河保护建议第98页
   ·存在的问题第98-99页
   ·创新点第99页
   ·展望第99-101页
     ·岩溶区氮循环研究第99-100页
     ·微生物示踪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9页
致谢第109-111页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面源污染研究
下一篇:潜流人工湿地中有机污染物降解中间产物分析方法及去除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