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家庭教育方式与自我和谐关系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9-28页 |
| 1. 自我和谐 | 第9-13页 |
| ·自我和谐的界定 | 第9-10页 |
| ·自我和谐的理论 | 第10-11页 |
| ·自我和谐的测量 | 第11页 |
| ·国内有关自我和谐的研究 | 第11-13页 |
| 2 家庭教育方式 | 第13-28页 |
| ·家庭教育方式的界定 | 第13-14页 |
| ·家庭教育方式的理论 | 第14-23页 |
| ·家庭教育方式的类型 | 第23-25页 |
| ·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 第25-28页 |
| ·国外有关家庭教育方式的研究 | 第25-26页 |
| ·关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 第26-28页 |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28-32页 |
| 1 问题提出 | 第28-29页 |
| 2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 3 研究意义 | 第29页 |
| 4 研究假设 | 第29-30页 |
| 5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 ·对象 | 第30页 |
| ·测量工具 | 第30-31页 |
| 1、简易家庭教育方式 | 第31页 |
| 2、自我和谐量表 | 第31页 |
| 6 研究程序 | 第31-32页 |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32-42页 |
| ·现状分析 | 第32-33页 |
| ·父亲教育方式的现状分析 | 第32页 |
| ·母亲教育方式的现状分析 | 第32-33页 |
| ·自我和谐的现状分析 | 第33页 |
| ·性别差异 | 第33-35页 |
| ·父亲教育方式的性别差异 | 第33页 |
| ·母亲教育方式的性别差异 | 第33-34页 |
| ·自我和谐的性别差异 | 第34-35页 |
| ·年级差异 | 第35-36页 |
| ·父亲教育方式的年级差异 | 第35页 |
| ·母亲教育方式的年级差异 | 第35-36页 |
| ·自我和谐的年级差异 | 第36页 |
| ·城乡差异 | 第36-37页 |
| ·父亲教育方式的城乡差异 | 第36页 |
| ·母亲教育方式的城乡差异 | 第36-37页 |
| ·独生子女的差异 | 第37-38页 |
| ·父亲教育方式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 第37页 |
| ·母亲教育方式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 第37-38页 |
| ·自我和谐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 第38页 |
| ·相关分析 | 第38-40页 |
| ·父亲教育方式与自我和谐的相关 | 第38-39页 |
| ·母亲教育方式与自我和谐的相关 | 第39-40页 |
| ·回归分析 | 第40-42页 |
| ·父母教育方式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 | 第40页 |
| ·父母教育方式与自我灵活性 | 第40-41页 |
| ·父母教育方式与自我刻板性 | 第41页 |
| ·父母教育方式与自我和谐 | 第41-42页 |
| 第四部分 结果与讨论 | 第42-46页 |
| ·现状分析 | 第42页 |
| ·父母教育方式的现状分析 | 第42页 |
| ·自我和谐的现状分析 | 第42页 |
| ·性别差异 | 第42-43页 |
| ·父母教育方式的性别差异 | 第42-43页 |
| ·自我和谐的性别差异 | 第43页 |
| ·年级差异 | 第43-44页 |
| ·父母教育方式的年级差异 | 第43-44页 |
| ·自我和谐的年级差异 | 第44页 |
| ·城乡差异 | 第44-45页 |
| ·父母教育方式的城乡的差异 | 第44-45页 |
| ·自我和谐的城乡差异 | 第45页 |
| ·独生子女 | 第45页 |
| ·父母教育方式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 第45页 |
| ·父母教育方式与自我和谐的相关 | 第45-46页 |
| ·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和谐的回归分析 | 第46页 |
| 第五部分 结论与教育启示 | 第46-50页 |
| 第六部分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附录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