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种质遗传稳定性及超低温保存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甘薯概述 | 第10页 |
·植物种质资源保存进展 | 第10-13页 |
·原生境保存 | 第10-11页 |
·非原生境保存 | 第11页 |
·超低温保存研究 | 第11-13页 |
·甘薯种质保存研究 | 第13-17页 |
·我国甘薯种质保存概况 | 第13-14页 |
·种质圃保存 | 第14页 |
·试管苗库保存 | 第14-15页 |
·温室盆栽保存 | 第15-16页 |
·原生境和种子保存 | 第16页 |
·超低温保存 | 第16-17页 |
·试管苗保存植物遗传稳定性研究 | 第17-20页 |
·形态标记 | 第17页 |
·细胞学标记 | 第17-18页 |
·生化标记 | 第18页 |
·分子标记 | 第18-19页 |
·甘薯试管苗遗传稳定性 | 第19-20页 |
第2章 绪论 | 第20-2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甘薯种质遗传稳定性检测 | 第20-21页 |
·甘薯超低温保存研究 | 第21页 |
·试验的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甘薯遗传稳定性检测 | 第21页 |
·甘薯超低温保存 | 第21-22页 |
第3章 甘薯种质遗传稳定性检测 | 第22-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9页 |
·供试材料 | 第22页 |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形态标记检测 | 第23-24页 |
·同工酶生化标记检测 | 第24-27页 |
·ISSR分子标记检测 | 第27-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4页 |
·形态标记检测结果 | 第29-31页 |
·同工酶生化标记检测结果 | 第31-32页 |
·分子标记检测结果 | 第32-34页 |
第4章 甘薯种质超低温保存研究 | 第34-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供试材料 | 第34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4页 |
·甘薯茎尖小滴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 | 第34-35页 |
·甘薯茎尖包埋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 | 第35-36页 |
·用优化后方案保存甘薯种质 | 第36页 |
·结果及分析 | 第36-42页 |
·小滴玻璃化法结果 | 第36-39页 |
·包埋玻璃化法结果 | 第39-40页 |
·用优化方案超低温保存甘薯种质结果 | 第40-42页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2-46页 |
·讨论 | 第42-43页 |
·试管苗保存甘薯种质的有效性 | 第42页 |
·甘薯遗传稳定性的检测方法 | 第42页 |
·甘薯茎尖超低温保存中愈伤组织的形成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6页 |
·种质圃及试管苗库长期保存甘薯种质的有效性 | 第43页 |
·种质圃及试管苗库保存甘薯种质的效果比较 | 第43页 |
·甘薯茎尖超低温保存技术 | 第43-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4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54-56页 |
附图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研究项目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