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 草霉病害种类与发生规律 | 第10-14页 |
·草莓病害种类与发生规律 | 第10-12页 |
·灰霉病 | 第10页 |
·白粉病 | 第10-11页 |
·炭疽病 | 第11页 |
·枯萎病 | 第11页 |
·黄萎病 | 第11-12页 |
·褐色轮斑病 | 第12页 |
·蛇眼病(又称叶斑病) | 第12页 |
·草霉炭疽病 | 第12-14页 |
·发生和危害 | 第12页 |
·症状 | 第12-13页 |
·病原 | 第13页 |
·病害循环 | 第13-14页 |
·防治技术 | 第14页 |
2 杀菌剂的抗药性以及对病害防治的影响 | 第14-16页 |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benzimidazoles) | 第14-15页 |
·N-苯基氨基甲酸酯类(phenylamides,NPC) | 第15-16页 |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病原鉴定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评价抗药性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杭州地区草毒炭疽病病原鉴定 | 第18-2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病菌的来源与分离 | 第18-19页 |
·病菌培养性状和形态学观察 | 第19页 |
·病菌的分子鉴定 | 第1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2页 |
·草莓炭疽病的症状 | 第19-20页 |
·病菌鉴定 | 第20-22页 |
·形态特征 | 第20页 |
·培养性状 | 第20-21页 |
·分子鉴定 | 第21-22页 |
3 讨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草莓炭疽病菌多菌灵和乙霉威的抗性测定 | 第24-2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5页 |
3 讨论 | 第25-26页 |
第四章 防治草莓炭疽病药剂的室内筛选和田间防治试验 | 第26-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菌株和杀菌剂 | 第26-27页 |
·对14种杀菌剂的实验室敏感性测定 | 第27页 |
·田间防效测定 | 第27-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29页 |
·对14种杀菌剂的实验室敏感性测定 | 第28页 |
·毗唑醚菌酯对炭疽病的防治效果评价 | 第28-29页 |
3 讨论 | 第29-30页 |
全文总结和展望 | 第30-3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作者简历和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成果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