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北丘陵地区小城镇空间形态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3页 |
·课题研究的缘起 | 第14-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研究目的和预期解决的问题 | 第15-16页 |
·课题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湘北 | 第16页 |
·丘陵 | 第16-17页 |
·小城镇 | 第17-19页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9-22页 |
·有关山水城市的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有关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第2章 国内外丘陵地区小城镇现状与发展 | 第23-32页 |
·国内地区案例 | 第23-28页 |
·王村 | 第23-25页 |
·西递 | 第25-27页 |
·南宁市民族大道凤岭段城市设计 | 第27-28页 |
·国外地区案例 | 第28-31页 |
·东京多摩新城 | 第28-29页 |
·堪培拉 | 第29-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湘北丘陵地区小城镇的区位特征分析 | 第32-39页 |
·湘北丘陵地区的生态特性 | 第32-35页 |
·湘北地区自然概况 | 第32页 |
·地质特点 | 第32页 |
·水文 | 第32-33页 |
·气候 | 第33-35页 |
·土壤 | 第35页 |
·植被 | 第35页 |
·湘北丘陵地区小城镇发展优势及劣势分析 | 第35-37页 |
·自然因素 | 第35-36页 |
·非自然因素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湘北丘陵地区小城镇形态特质分析 | 第39-84页 |
·湘北丘陵地区小城镇空间形态演进 | 第39-43页 |
·古代城市建设模式 | 第39页 |
·古代湘北丘陵地区小城镇的形态特征 | 第39-41页 |
·近现代湘北丘陵地区小城镇的形态特征 | 第41-43页 |
·湘北丘陵地区小城镇空间要素 | 第43-69页 |
·土地利用 | 第43-45页 |
·建筑形态及其组合 | 第45-50页 |
·街道 | 第50-59页 |
·广场 | 第59-63页 |
·绿地系统 | 第63-66页 |
·环境设施 | 第66-68页 |
·历史街区 | 第68-69页 |
·山体对湘北丘陵地区小城镇空间形态的影响及应用 | 第69-71页 |
·山与城镇的关系 | 第69-70页 |
·山、坡地城镇的景观特征 | 第70页 |
·山的景观价值和利用 | 第70-71页 |
·影响湘北丘陵地区小城镇空间形态的其它技术因素 | 第71-74页 |
·山洪防治技术 | 第71-72页 |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 第72页 |
·竖向技术 | 第72-73页 |
·管网布设技术 | 第73-74页 |
·湘北丘陵地区小城镇案例分析 | 第74-82页 |
·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大屋 | 第74-79页 |
·湖南省石门县城城市设计 | 第79-82页 |
·小结 | 第82-84页 |
第5章 丘陵地区小城镇适宜建设形态探究 | 第84-88页 |
·规划设计原则 | 第84页 |
·总体布局 | 第84-85页 |
·土地利用 | 第85页 |
·建筑 | 第85页 |
·道路 | 第85-86页 |
·景观 | 第86页 |
·“可持续发展” | 第86-87页 |
·小结 | 第87-88页 |
结论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