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区野生红三叶抗旱耐热性研究及核型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前言 | 第9-14页 |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我国野生三叶草资源 | 第9-10页 |
·国内外对红三叶抗逆性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植物在逆境下自身的形态以及生理反应 | 第11-14页 |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1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4-20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14页 |
·试验材料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9页 |
·产量性状及产草量 | 第15-16页 |
·抗旱性 | 第16-18页 |
·耐热性 | 第18页 |
·核型分析 | 第18-19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19-20页 |
·数据标准化 | 第19-20页 |
·隶属函数的计算方法 | 第2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0-49页 |
·产量性状及产草量 | 第20-23页 |
·红三叶产量性状 | 第20-21页 |
·产量性状与单株干重的相关分析 | 第21-22页 |
·产量性状及单株干重聚类分析 | 第22-23页 |
·抗旱性 | 第23-39页 |
·干旱胁迫植株存活率和叶片枯黄状况 | 第23页 |
·红三叶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 第23-38页 |
·材料抗旱性强弱排序 | 第38-39页 |
·红三叶耐热性 | 第39-48页 |
·高温胁迫植株存活率和叶片枯黄状况 | 第39-40页 |
·红三叶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 第40-47页 |
·材料耐热性强弱排序 | 第47-48页 |
·红三叶核型 | 第48-49页 |
4 讨论 | 第49-51页 |
·红三叶渗透调节作用与抗逆性 | 第49页 |
·红三叶活性氧清除机制与抗逆性 | 第49-50页 |
·红三叶的染色体数目与核型 | 第50-51页 |
5 结论 | 第51-52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66页 |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 第66页 |